第81章 以礼让兴国 儒家治世智慧的现代之光(1 / 9)

加入书签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一、礼与让: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密码

(一)文明源头的礼治基因

在河南二里头遗址的考古掘现场,黄土深处层层叠叠的文化层中,青铜器与玉器的有序摆放,无声诉说着夏朝“以礼正邦”

的治国理念。

那些造型精美的青铜酒器,表面刻满神秘的饕餮纹,线条刚劲有力,仿佛蕴含着沟通天地的神秘力量;象征权力的玉璋,通体碧绿,棱角分明,打磨工艺精湛,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光泽。

这些器物不仅是祭祀天地祖先的礼器,更是构建社会秩序的物化象征,如同一个个沉默的卫士,守护着当时的等级制度与社会规范。

《尚书?舜典》记载的“修五礼、五玉”

制度,标志着原始礼仪向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转变。

舜帝高瞻远瞩,通过规范吉礼(祭祀之礼)、凶礼(丧葬之礼)、军礼(军事之礼)、宾礼(宾客之礼)、嘉礼(冠婚之礼),以及五种不同形制的玉圭作为等级象征,巧妙协调部落关系。

想象当时的场景,每逢重大祭祀,各部落领身着华服,手持象征身份的玉圭,在庄严的礼乐声中,依次向天地祖先行礼,秩序井然。

这种礼仪制度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分散的部落凝聚在一起,实现“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的和谐治世局面,为“礼让为国”

奠定了早期实践基础。

商周时期,礼治思想迎来质的飞跃。

周公旦心怀天下,制礼作乐,将“礼”

从单纯的祭祀仪式,拓展为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庞大社会规范体系。

《周礼》构建的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禁)、冬官司空(掌邦事)六大职官系统,以“以礼防民”

为核心理念,形成“礼制刑辅”

的治理模式。

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其铭文中“唯王初雍,宅于成周。

复禀王礼,赐贝十五朋”

,详细记载了诸侯朝贡时的礼仪规范与赏赐制度。

当我们凝视何尊上斑驳的铭文,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当年诸侯们毕恭毕敬地向周天子行礼,进献贡物,接受赏赐的场景,印证了“礼”

作为国家治理工具的实际效能,展现了当时“礼仪即秩序”

的治国智慧。

(二)孔子的礼治革新:从仪式到精神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成为时代特征。

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纷纷打破原有的礼制秩序。

季氏“八佾舞于庭”

的僭越行为,彻底触动了孔子的礼治神经。

在当时,“八佾”

是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的乐舞规格,季氏作为大夫,竟敢违规使用,这在孔子眼中是对礼制的公然挑战。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愤怒斥责:“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他敏锐意识到,当时社会的混乱根源在于对礼制秩序的破坏。

但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对传统礼治进行了革命性重构。

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将“礼”

从外在的仪式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强调“礼”

的推行必须以“仁”

为精神内核。

在孔子看来,仅仅遵循礼仪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内心要有仁爱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