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以礼让兴国 儒家治世智慧的现代之光(3 / 9)
p>
唐代“贞观之治”
的礼治实践,更具制度创新色彩。
《贞观政要》详细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等大臣的“君臣论治”
。
李世民多次强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的君臣互动原则,将礼治理念融入政治生态建设。
在朝堂之上,李世民虚心听取大臣们的意见,与魏征等大臣激烈讨论治国方略,尊重他们的见解;而大臣们也心怀忠诚,直言进谏。
在法律层面,《唐律疏议》将“十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等十种重罪)之定为危害礼制秩序的行为,以法律形式维护等级制度;同时,设立“义仓”
制度,要求百姓每年缴纳一定粮食存入义仓,遇灾年时开仓赈济,体现“老有所终”
的礼治理想。
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在其《私记》中,生动记录长安宫廷礼仪:“凡朝会之仪,文武班列,尊卑有序,让而不竞,威而不猛”
,展现了礼治社会井然有序、和谐谦让的独特魅力。
我们仿佛能看到长安宫殿中,官员们身着整齐的官服,按照品级依次排列,在朝会中相互谦让,讨论国事的庄重场景。
(二)衰世警示:礼崩让失的历史教训
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
事件,是礼治崩溃的重要标志。
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将刑法条文铸于鼎上,公之于众。
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家权威,提高了法律的透明度,但也意味着传统依靠礼制进行道德约束的治理模式逐渐瓦解。
正如孔子批评:“晋其亡乎!
失其度矣。”
当“让德”
被功利主义取代,郑国虽在子产执政时短暂强盛,但随着时间推移,内部矛盾逐渐激化,外部在战国列强争霸的激烈角逐中,因缺乏礼治凝聚人心,最终走向衰落,成为“礼崩乐坏”
引国家衰败的典型案例。
明朝中后期的官场腐败,更是“不能以礼让为国”
的深刻教训。
张居正改革虽一度振兴国势,但未能从根本上扭转“争权夺利”
的官场风气。
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
,持续长达15年之久。
群臣围绕太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的储位问题争执不下,内阁辅申时行、王锡爵等重臣卷入其中,甚至出现官员因直言进谏被“廷杖致死”
的极端情况。
想象当时的朝堂,大臣们分成不同派别,相互攻击,争吵声此起彼伏,完全不顾及朝廷的整体利益。
这种“以争代让”
的政治生态,严重消耗了明朝的统治根基,导致党争不断、内耗加剧。
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痛心疾地指出:“礼亡而争起,争起而国危。”
明朝最终在内忧外患中走向覆灭,为后人留下深刻的历史警示。
三、礼治思想的哲学解码:伦理与政治的共生
(一)礼的现代性:从差序到契约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
理论,精准剖析了传统礼治的社会结构特征。
在以宗法关系为核心的传统社会中,人们以自我为中心,按照血缘、地缘等亲疏关系,形成“己—家—国—天下”
的伦理链条。
这种结构在当代社会依然存在,并转化为“熟人社会”
的治理惯性。
浙江“枫桥经验”
便是典型例证,当地通过乡规民约、宗族调解等传统方式,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