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以礼让兴国 儒家治世智慧的现代之光(2 / 9)

加入书签

动”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弟子有若进一步阐释:“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礼”

与“让”

的内在逻辑关系——“礼”

的价值在于通过规范行为达成社会和谐,而“让”

则是实现和谐的具体实践路径。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在鲁国主导的“堕三都”

改革,试图通过恢复礼制,削弱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卿大夫的势力。

想象当时的鲁国都城,孔子与弟子们奔走呼号,宣扬礼治思想,虽然最终因三家的强烈抵制和多方阻力未能成功,但为后世儒家提供了“以礼正权”

的改革范例,展现了其对理想礼治社会的执着追求。

(三)让德的伦理哲学:从个人到家国

“让”

作为儒家核心德目,其哲学根基源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孟子提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将“让”

视为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本能。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的经典比喻,生动说明“让”

的本质是对他人生命价值的尊重,这种基于人性本善的伦理情感,构成了构建礼治社会的心理基础。

当我们设身处地想象看到小孩即将掉入井中的场景,那种本能的担忧和想要施救的冲动,正是“让德”

的萌芽体现。

从伦理实践层面看,“让”

体现为对利益与权力的主动克制。

泰伯“三以天下让”

的典故,被孔子赞誉为“至德”

泰伯为成全父亲传位季历(周文王之父)的心愿,主动远走吴越之地。

他带领族人跨越千山万水,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在江南地区落脚。

在那里,他不仅避免了周部族内部的权力纷争,还将中原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传播到当地,教当地人开垦农田、建造房屋、纺织衣物,开创了吴国文明。

这种“让天下”

的精神,与《礼记?礼运》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的大同理想相互呼应,共同构成儒家“以让去争”

的治国逻辑。

二、历史长河中的礼治实践:成功与镜鉴

(一)治世典范:礼让构建的和谐图景

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

,堪称“礼让为国”

的成功典范。

汉文帝刘恒以孝闻名,其母薄太后患病时,他在病床前“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

日复一日,汉文帝亲自侍奉母亲,端汤喂药,嘘寒问暖,这种至孝品德,不仅成为民间美谈,更转化为政治伦理,推动朝廷推行一系列仁政。

汉文帝在位期间,多次下诏减免田租,将税率从“十五税一”

降至“三十税一”

,甚至一度全部免除田租;废除肉刑,以笞刑、劳役等相对温和的刑罚替代残害肢体的酷刑。

想象当时的农村,农民们在减轻赋税的政策下,脸上洋溢着喜悦,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在选官制度上,他采纳贾谊建议,设立“三老”

制度,选拔民间德高望重者参与地方治理,将礼治精神渗透到基层社会,使西汉初期出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的繁荣景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