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守志不移:孔子箴言里的精神脊梁(9 / 15)
交通不便,还经常有野兽出没。有一次,他在武当山采集药物时,遇到了一只老虎,他吓得赶紧爬上一棵大树,才躲过了一劫。还有一次,他在庐山采药时,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山洞里,幸好山洞不深,他才没有受伤。
可即便如此,李时珍也没有放弃自己的 “志”。他历时二十七年,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多个省份,采集了数千种药物标本,拜访了无数的民间医生和药农,记录了大量的医药知识和临床经验。在编写过程中,他多次修改书稿,精益求精,有时候为了一个药物的名称、特性或用法,他会查阅几十种书籍,咨询十几个专家,直到确定准确无误为止。
1578 年,《本草纲目》终于完成,全书共五十二卷,记载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附有一千一百零九幅插图,收录了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药方。这部着作不仅纠正了以往医药典籍中的错误,还丰富了中国的医药学知识,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草纲目》出版后,很快就传遍了全国,后来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医药学史上的经典着作。李时珍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 “守志” 的精神,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 “志”,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即便面临再多的困境,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诱惑前的清醒:以初心抵御浮华
在诱惑中 “守志”,需要坚定的自我约束和对初心的坚守。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权力、名誉等,这些诱惑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放弃自己的 “志”。而真正能 “守志” 的人,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地约束自己,不被诱惑所左右,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
北宋时期的包拯,他的 “志” 是 “清正廉洁,为民做主”。包拯出身于官僚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考取进士后,历任知县、知府、御史中丞等职。在任期间,他始终坚守自己的 “志”,不贪赃枉法,不徇私舞弊,深受百姓的爱戴,被称为 “包青天”。
当时的官场,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官员都利用职权搜刮民脂民膏,接受贿赂。有一次,一个富商为了让包拯帮忙办事,偷偷给包拯送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包拯见到后,十分生气,对富商说:“我身为朝廷官员,应该为百姓做主,岂能接受你的贿赂?你赶紧把这些东西拿走,否则我就将你绳之以法。” 富商见包拯态度坚决,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
还有一次,包拯的亲戚犯了法,当地的官员因为包拯的关系,想要包庇他的亲戚。包拯得知后,立即派人将亲戚逮捕,并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了处罚。他的亲戚对他说:“我们是亲戚,你就不能网开一面吗?” 包拯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不能因为你是我的亲戚,就违背法律,放弃我的初心。”
包拯在任期间,还制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比如减轻百姓的赋税,兴修水利,改善百姓的生活。他还敢于直言进谏,弹劾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为朝廷清除了许多蛀虫。包拯的 “志”,没有被金钱、权力等诱惑所动摇,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 “清正廉洁,为民做主” 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清官,他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在现代社会,也有许多人在诱惑中 “守志”。比如 “两弹一星” 功勋科学家钱学森,他的 “志” 是 “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钱学森早年在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崇高的社会地位。美国政府为了留住他,给予他丰厚的待遇和先进的科研资源,甚至还为他提供了私人别墅和专用汽车。
可当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回国,为祖国的国防事业效力。他说:“我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