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守志不移:孔子箴言里的精神脊梁(10 / 15)

加入书签

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应该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美国政府得知后,百般阻挠,他们认为钱学森的知识对美国的国防事业至关重要,不能让他回到中国。美国政府不仅吊销了钱学森的安全许可证,禁止他从事科研工作,还将他软禁了五年之久,甚至没收了他的科研资料和个人财产。

在软禁期间,钱学森没有放弃自己的 “志”,他不断向美国政府提出回国申请,还通过各种渠道与中国政府取得联系,表达自己想要回国的愿望。1955 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斡旋下,美国政府终于同意释放钱学森。当钱学森乘坐的轮船抵达中国港口时,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我终于回到了祖国,我可以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了。”

回国后,钱学森全身心投入到 “两弹一星” 的研制工作中。当时的中国,科技水平落后,科研条件艰苦,没有先进的科研设备,没有充足的科研资金,甚至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难以保障。可钱学森没有抱怨,他带领科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日夜奋战在科研一线。他亲自设计方案,指导科研人员进行实验,还经常深入工厂,指导设备的制造和调试。

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的科研团队先后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和技术封锁,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钱学森在诱惑中 “守志”,用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热爱,实现了自己的 “报国之志”,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而努力奋斗。

(三)迷茫时的坚定:以认知锚定方向

在迷茫中 “守志”,需要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对价值的深刻理解。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会遇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自己的 “志” 是否正确,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继续坚持。而真正能 “守志” 的人,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追求,在迷茫中找到方向,继续坚守自己的 “志”。

现代作家史铁生,他的 “志” 是 “用文字探索生命的意义,给他人带来希望和力量”。史铁生在年轻时,因为一场重病,失去了双腿,从此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史铁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绝望中,他曾经多次想过自杀,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没有了意义。

在迷茫的日子里,史铁生经常去地坛公园,他坐在轮椅上,看着公园里的花草树木、飞鸟虫鱼,思考着生命的意义。他说:“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 在与地坛的对话中,史铁生逐渐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是否拥有健康的身体,而在于是否能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

他开始尝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他写下了《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史铁生用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讲述了自己对生命、对苦难、对幸福的理解,给无数身处困境中的人带来了希望和力量。有许多读者写信给史铁生,说他的作品让他们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让他们在迷茫中看到了方向。

在创作过程中,史铁生也遇到过迷茫。有时候,他会觉得自己的写作没有意义,不知道自己的文字是否真的能帮助他人;有时候,他会因为身体的痛苦,无法集中精力写作,想要放弃。可每当这时,他都会想起自己的 “志”,想起那些需要他的文字来慰藉的读者。他说:“我的写作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表达我对生命的理解,为了给那些身处困境中的人带来一丝温暖和希望。”

正是因为这份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对 “志” 的坚定坚守,史铁生在迷茫中找到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