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守志不移:孔子箴言里的精神脊梁(8 / 15)

加入书签

”。他虽然只活了二十二岁,却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个 “志”—— 他帮助战友洗衣服、补袜子,为灾区捐款,为陌生老人让座,为迷路的孩子寻找家人…… 他做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却体现了 “为人民服务” 的崇高精神。

雷锋去世后,他的 “志” 没有消失,反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1963 年 3 月 5 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学雷锋” 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无数人以雷锋为榜样,践行 “为人民服务” 的 “志”—— 有的志愿者走进社区,为老人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有的大学生加入支教队伍,到贫困山区为孩子们上课;有的环卫工人默默奉献,为城市的整洁付出努力……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数的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抗疫一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 “为人民服务” 的 “志”。他们有的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累得倒在工作岗位上;有的不能回家,只能通过视频和家人见面;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行为,正是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也是 “志” 的力量的体现。

外在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却无法改变一个人心中的信念。“志” 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核心,它能让人在面对任何外在压力时,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不被 “夺取”,不被动摇。

三、“守志” 之途:在困境与诱惑中坚守

“守志” 并非易事,它需要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坚韧,在诱惑前保持清醒,在迷茫时保持坚定。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只有具备强大的意志力和坚定的信念,才能坚守自己的 “志”,不偏离方向。

(一)困境中的坚守:以坚韧对抗磨难

在困境中 “守志”,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困境是 “守志” 的试金石,它能考验一个人 “志” 的坚定程度。许多人在顺境中能够坚守 “志”,可一旦遇到困境,就容易动摇、放弃。而真正能 “守志” 的人,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能保持坚韧,继续前行。

明代着名医学家李时珍,他的 “志” 是 “编写一部准确、完整的医药典籍”。为了实现这个 “志”,他放弃了科举考试,专心研究医药学。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他面临着诸多困境。

首先是资料短缺。当时的医药典籍中存在着许多错误和遗漏,比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等典籍,对一些药物的记载不准确,有的甚至把有毒的药物当成了无毒的药物,给医生的用药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李时珍意识到,要编写一部准确、完整的医药典籍,必须重新收集、整理资料,纠正以往典籍中的错误。

为了收集资料,李时珍走遍了全国各地。他不仅阅读了大量的医药典籍,还收集了许多民间的药方和偏方。他拜访了无数的民间医生、药农、猎人、渔民,向他们请教药物的特性、用法和功效。有一次,他听说有一种叫 “曼陀罗花” 的药物,具有麻醉作用,可他不知道这种药物的具体特性和用法。于是,他就亲自去寻找这种药物,找到了之后,他还亲自尝试,记录下药物的反应和效果。

其次是资金不足。李时珍的家境并不富裕,他的父亲李言闻也是一名医生,虽然家里有一些积蓄,可远远不够支撑他编写《本草纲目》的费用。为了筹集资金,李时珍不得不一边行医,一边编写书籍。他行医所得的收入,大部分都用来购买书籍、药材和旅途的费用。有时候,为了节省资金,他还会自己上山采药,自己炮制药物。

最后是路途艰险。为了采集药物标本,李时珍需要走遍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包括武当山、庐山、黄山、泰山等。这些地方山高路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