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守志不移:孔子箴言里的精神脊梁(3 / 15)

加入书签

> 五月初五那天,屈原穿着破旧的衣服,披散着头发,在汨罗江边徘徊。一位渔翁看到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会落到这般田地?” 屈原叹了口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翁劝他:“既然举世皆浊,您为何不随波逐流?既然众人皆醉,您为何不也喝一点酒,何必如此清高,让自己受苦呢?” 屈原摇了摇头,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说完,屈原抱起一块石头,纵身跳入汨罗江中。百姓们得知屈原投江的消息后,纷纷划着小船前往救援,却再也找不到他的身影。为了防止江中的鱼虾啃食屈原的尸体,百姓们往江里投放粽子、鸡蛋,还在船上敲锣打鼓,驱赶鱼虾。后来,这便演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而屈原的 “志”,也随着这些习俗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爱国精神的象征。

(二)现代行者:以 “志” 为灯,照亮前路

在现代社会,“志” 的内涵更加丰富,它不再局限于古代的 “礼法”“忠君”,而是延伸到科学、教育、医疗、环保等各个领域。它可以是科学家对真理的探索,是教师对教育的热爱,是医生对生命的守护,也可以是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责任的担当。无论 “志” 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质 —— 能在困境中给予人们力量,在诱惑前让人们坚守底线,在迷茫时指引方向。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他的 “志” 是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个志向,源于他年轻时的一段经历。1959 年至 1961 年,中国遭遇了严重的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短缺,许多人因为吃不饱饭而饿死。当时,袁隆平正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他亲眼看到学生们因为饥饿而面黄肌瘦,看到农民们因为粮食不够而发愁。有一次,他在田埂上看到一位老农,坐在地上痛哭,手里拿着一把干瘪的稻穗,嘴里念叨着:“今年又是歉收,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老农的哭声,像针一样扎在袁隆平的心里,他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研究出高产的水稻,让老百姓都能吃饱饭,再也不用饿肚子。”

从那以后,袁隆平便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研究。他每天都泡在稻田里,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记录数据,寻找合适的稻种。一开始,研究进展并不顺利,他提出的 “水稻具有杂种优势” 的理论,遭到了许多同行的质疑 —— 当时国际上普遍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袁隆平的理论是 “天方夜谭”。可袁隆平没有放弃,他坚信自己的判断,继续在稻田里寻找天然杂交稻。

1964 年 7 月 5 日,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里,终于发现了一株 “天然雄性不育株”—— 这株水稻的雄蕊没有花粉,无法自花授粉,正好可以作为杂交水稻的母本。他兴奋地在笔记本上写下:“发现天然不育株,这是突破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 为了繁殖这株水稻,他每天都小心翼翼地给它浇水、施肥,还用毛笔将其他水稻的花粉涂抹在它的雌蕊上。可到了收获季节,这株水稻只结出了少量种子,而且第二年种植后,产量并没有明显提高。

袁隆平没有气馁,他意识到,要想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必须找到更多的 “天然雄性不育株”。于是,他带着学生,沿着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的稻田,开始了 “大海捞针” 式的寻找。夏天的稻田里,温度高达三四十摄氏度,闷热潮湿,蚊子、蚂蟥到处都是,袁隆平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身上被蚊子咬得满是红包,可他毫不在意,依旧每天在稻田里仔细搜寻。

1970 年 11 月,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在海南南红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