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守志不移:孔子箴言里的精神脊梁(2 / 15)

加入书签

,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在他们看来,周武王作为儿子,父亲刚去世就发动战争,是为不孝;作为臣子,讨伐君主商纣王,是为不仁。孝与仁,是他们心中 “志” 的核心,是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

周武王身边的大臣见两人如此无礼,想要动手驱赶,却被姜子牙拦住。姜子牙说:“此义人也,不可杀。” 随后命人将他们扶到一边,大军继续前进。最终,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王,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得知消息后,心中悲痛不已,他们认为自己坚守的 “礼法之志” 被彻底违背,这天下已不是他们心中的 “有道之天下”。于是,两人隐居到首阳山上,发誓不食用周朝的粮食,每天只靠采摘山上的野菜充饥。

有一天,一位上山砍柴的农夫看到他们,不解地问:“如今已是周朝的天下,这山上的野菜,不也是周朝的吗?你们既然不食周粟,为何还要吃周朝的野菜呢?” 农夫的话如同一记重锤,让伯夷、叔齐陷入沉思。他们觉得农夫说得有道理,既然决心坚守自己的 “志”,就不该有丝毫妥协。于是,从那天起,他们连野菜也不再食用,最终饿死于首阳山上。

如今,我们或许会觉得伯夷、叔齐的做法有些迂腐,甚至不值得 —— 为了所谓的 “礼法”,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如果回到那个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我们便能理解他们的坚守:在那个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的时代,“礼” 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最后一根纽带,而伯夷、叔齐的 “志”,正是对这根纽带的守护。他们用生命证明,即便身处乱世,也有人愿意为心中的道德信念坚守到底,这份执着,足以让后人敬佩,也让 “匹夫不可夺志也” 有了最悲壮的注脚。

比伯夷、叔齐稍晚一些的屈原,他的 “志” 则更多了一份对国家的忠诚与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不仅擅长写诗作文,还精通政治、军事,深受楚怀王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徒 —— 这是楚国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的助手,负责制定政策、接待诸侯。当时的楚国,虽然是大国,却面临着秦国的威胁,屈原主张对内改革政治,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选拔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对外联合齐国、赵国等诸侯国,形成 “合纵” 之势,共同抗击秦国。

他的主张,得到了楚怀王的支持,却遭到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强烈反对。以子兰(楚怀王的弟弟)、靳尚为首的贵族,担心改革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便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说他 “专断独行”“图谋不轨”。楚怀王耳根子软,又贪图眼前的利益,渐渐疏远了屈原,后来甚至将他流放至汉北。

在流放期间,屈原并没有心灰意冷,他看着楚国的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看着贵族们依旧醉生梦死,心中悲痛不已,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 “志”。他沿着江边行走,一边走一边吟诵诗句,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对奸佞小人的痛恨,都融入到《离骚》《九歌》《天问》等诗篇中。在《离骚》里,他写下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明自己即便死九次,也不会放弃心中的善与志;在《天问》里,他一口气提出了 172 个问题,从天地起源问到人间治乱,既是对宇宙万物的思考,也是对楚国命运的担忧。

后来,楚怀王被秦国欺骗,前往秦国议和,结果被秦国扣留,最终客死他乡。楚顷襄王即位后,更加昏庸无能,子兰、靳尚等人掌握了朝政,楚国的国力日益衰弱。公元前 278 年,秦国大将白起率领大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烧毁了楚国的宗庙和宫殿。屈原得知这个消息时,正在汨罗江边垂钓,他手中的鱼竿轰然落地,泪水顺着脸颊流下。他知道,自己的 “兴国之志” 彻底无法实现了,楚国已经没有希望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