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守志不移:孔子箴言里的精神脊梁(4 / 15)
场的沼泽地里,发现了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稻,他们将其命名为 “野败”。这株 “野败” 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命运。袁隆平和团队以 “野败” 为母本,与其他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在 1973 年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使水稻产量大幅提高。1976 年,三系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种植,当年就增产粮食 200 亿斤,相当于多养活了几千万人。
可袁隆平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的 “志” 是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而三系杂交水稻的产量,还没有达到他的预期。20 世纪 90 年代,他又开始研究两系杂交水稻,经过十年的努力,两系杂交水稻的产量比三系杂交水稻又提高了 10%~20%。21 世纪初,他又提出了 “超级杂交水稻” 的计划,目标是让水稻亩产达到 1000 公斤以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依旧每天都要去试验田看看,有时候还会亲自下田插秧、收割。
在研究过程中,袁隆平面临着无数的困难:“文化大革命” 期间,他的试验田被红卫兵毁坏,研究资料被烧毁,他不得不将珍贵的稻种藏在自己的衣服口袋里,甚至带回家中,种在阳台上;晚年时,他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走路都很困难,可他依旧坚持要去试验田,助手们劝他不要去,他却说:“我不去看看,心里不踏实,这些水稻就像我的孩子一样。”
2021 年 5 月 22 日,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在他去世前,超级杂交水稻的亩产已经达到了 1530.76 公斤,远超他最初的目标。他用一生的时间,践行了自己的 “志”,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还帮助世界上许多国家提高了水稻产量,让数亿人远离了饥饿。他的 “志”,如同稻田里的阳光,温暖而坚定,照亮了无数人的生活。
与袁隆平不同,“燃灯校长” 张桂梅的 “志”,是 “让山区的女孩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张桂梅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年轻时随姐姐来到云南支边,后来成为一名中学教师。1996 年,她被调到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也是在这一年,她的丈夫因病去世,巨大的悲痛让她一度陷入绝望。可当她看到学校里那些因为贫困而面临辍学的女孩时,她的心被触动了 —— 这些女孩都很聪明,也很努力,可因为家庭贫困、重男轻女的观念,她们中的很多人,初中毕业后就不得不回家务农、嫁人,一辈子都被困在大山里。
有一次,张桂梅遇到一个叫小娟的女孩,小娟的成绩很好,却因为家里没钱,不得不辍学回家。张桂梅找到小娟的家,看到的是一间破旧的土坯房,小娟的母亲卧病在床,父亲一边抽烟一边叹气:“家里实在没钱,女孩子读书也没用,不如早点嫁人,还能给家里减轻点负担。” 张桂梅看着小娟眼中的泪水,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她对小娟的父亲说:“大叔,小娟是个好苗子,让她读书吧,学费我来想办法。” 从那以后,张桂梅开始资助小娟上学,可她渐渐发现,像小娟这样的女孩还有很多,仅凭她一个人的力量,根本帮不过来。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萌生: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山区的女孩们都能免费上学,接受教育。可这个想法,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首先是资金问题,创办一所学校需要大量的钱,而张桂梅的工资并不高,她把自己的积蓄都拿了出来,也只是杯水车薪。为了筹集资金,她开始四处奔走,去企业、去政府部门、去慈善机构,一遍遍地讲述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得到帮助。可很多人都不理解她,甚至觉得她是 “疯子”——“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折腾着办什么女高,简直是自找苦吃。”
有一次,她去一家企业募捐,企业的老板不耐烦地说:“你一个老师,不好好教书,跑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