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守志不移:孔子箴言里的精神脊梁(1 / 15)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隆冬的清晨,我站在古城墙下,看着寒风中挺拔的松柏,枝干虽被积雪压弯,却始终朝着天空的方向生长。积雪簌簌从松针上滑落,砸在青灰色的城砖上,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是时光在轻声低语。这坚韧的姿态,忽然让我想起孔子的一句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千年前,孔子坐着简陋的马车,在列国间奔波,历经陈蔡之困、匡地之围,粮食断绝时弟子们皆面露饥色,唯有他仍弦歌不辍,始终坚守着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的志向。这句箴言,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他在颠沛流离中,用生命体悟出的 “志” 之力量 —— 外在的困境可以摧残身体,却无法磨灭心中的信念。
“帅” 是三军的统领,手握兵权,麾下有千军万马,看似不可撼动,可一场战争、一次政变,便能让其失去权位,甚至性命;而 “志” 是匹夫心中的信念,它无形无质,看不见摸不着,却比钢铁更坚硬,比城池更坚固。从春秋时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近代在刑场上慷慨就义的李大钊;从 “两弹一星” 功勋科学家钱学森,到大山深处创办女高的张桂梅,“志” 始终是支撑人们在困境中前行、在诱惑前坚守的精神脊梁。它如同深埋地下的种子,即便身处黑暗,也能冲破土壤,向阳而生。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探寻 “志” 的丰富内涵,感受 “守志” 的磅礴力量,看这穿越千年的箴言,如何在时光长河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成为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
一、“志” 为何物:藏在心底的精神灯塔
“志”,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像是一个人站在土地上,抬头仰望天空,心中怀着对远方的向往;到了金文,字形演变为 “心” 与 “士” 的结合,仿佛在说,真正的 “志”,是士人心中那份超越个人私利、不可动摇的信念。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志” 与 “仁”“礼” 紧密相连,它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 比如孩童一时兴起想要成为科学家,也不是短暂的目标追求 —— 比如商人想要在年底赚多少钱,而是根植于内心深处,贯穿一生的精神追求,是对 “何为正确”“何为有价值” 的终极回答。它如同黑暗中的灯塔,在人生的海洋中为人们指引方向,无论遇到狂风巨浪、暗礁险滩,都能让人不偏航、不迷失。
“志” 的核心,是对价值的坚守。这种价值,可以是对道德的追求,如孔子 “朝闻道,夕死可矣” 的求道之志;可以是对理想的执着,如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兴国之志;也可以是对责任的担当,如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济世之志。它无关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无论是身居高位的王侯将相,还是身处市井的平民百姓,只要心中有 “志”,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不凡的意义,拥有超越常人的坚韧与力量。
(一)古代仁人:以 “志” 为骨,坚守本心
春秋时期的伯夷、叔齐,便是坚守 “志” 的典范。两人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父亲去世前,留下遗愿让叔齐继承王位。可叔齐认为,兄长伯夷比自己年长且贤能,按照礼法应由伯夷继位,于是坚决推辞;伯夷则认为,父亲的遗愿不可违背,若自己即位,便是不孝,也坚决不肯接受。兄弟二人相互推让,谁也不愿登基,最终,伯夷带着叔齐,一同离开了孤竹国,打算前往西岐投奔周文王 —— 当时周文王以仁德治国,诸侯皆服,是天下人心中的贤君。
可当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赶到西岐时,却得知周文王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周武王即位。更让他们震惊的是,周武王正率领大军,车载着周文王的灵位,准备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见状,立刻拦住周武王的马车,拉住缰绳,直言劝谏:“父死不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