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至公之境:孔子赞舜禹的执政智慧(5 / 7)
。
例如,孔子的弟子子路,便以 “担当” 着称,他曾表示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物与朋友共享,即便用坏也不遗憾,这种 “利他” 精神正是 “公心” 的体现;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依然 “不改其乐”,潜心学习,追求 “仁” 的境界,不贪图物质私利,这种 “安贫乐道” 的品质也与舜禹 “不与” 私利的境界相契合。孔子通过教育弟子,希望将舜禹的 “公心” 与 “担当” 传承下去,让士阶层成为推动 “仁政” 与 “公天下” 的重要力量。
四、“有天下而不与” 的当代价值:从执政理念到社会精神
舜、禹 “有天下而不与” 的执政境界,虽诞生于上古时代,但其蕴含的 “公心”“责任”“利他” 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能够为公共治理、组织管理、个人修养提供宝贵启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一)公共治理:以 “公心” 践行 “以人民为中心” 的理念
在当代公共治理中,“有天下而不与” 的核心精神体现为 “以人民为中心” 的执政理念 —— 政府部门与公职人员不将权力视为私有,不追求个人或部门私利,而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承担起为人民服务、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
1. 权力 “公器公用”:杜绝特权与腐败
当代公共治理强调权力的 “公器属性”,要求公职人员牢记 “权力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杜绝特权思想与腐败行为。舜、禹 “不享特权而亲民” 的作风,正是当代公职人员应遵循的准则。例如,我国推行的 “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便是为了遏制权力私有化倾向,确保权力用于为人民谋福祉。许多优秀的公职人员,如 “时代楷模” 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都以 “公心” 践行职责: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身患重病仍坚持带领群众治理风沙、盐碱地,不搞特殊待遇,住普通窑洞,吃粗粮淡饭,始终与百姓同甘共苦;杨善洲退休后,放弃城市的安逸生活,回到家乡植树造林,将价值数亿元的林场无偿捐给国家,不谋个人私利。他们的行为,正是当代版的 “有天下而不与”,以 “公心” 守护权力的纯洁,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
2. 责任 “利民为本”:解决民生痛点
当代公共治理的核心目标是解决民生痛点,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这与舜、禹 “解百姓之困”“促社会和谐” 的责任担当一脉相承。近年来,我国推行的一系列民生政策,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教育公平、医疗保障等,都是 “利民为本” 的体现。在脱贫攻坚中,数百万扶贫干部深入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方案,帮助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其中许多干部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如黄文秀,放弃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百色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最终因暴雨引发的山洪不幸遇难。这些扶贫干部以 “舍身忘我的责任担当”,践行了 “为人民谋幸福” 的使命,与舜、禹治水救灾、教化百姓的责任精神高度契合。
(二)组织管理:以 “利他” 精神构建和谐高效的组织文化
在当代组织管理(如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中,“有天下而不与” 的精神体现为 “利他” 的管理理念 —— 组织管理者不将权力或资源视为个人私有,不追求个人权威或利益,而是以组织发展、员工成长、社会贡献为根本,构建和谐高效的组织文化。
1. 权力共享:激发团队活力
优秀的组织管理者会摒弃 “集权式” 管理,注重权力共享与民主决策,让员工参与到组织管理中,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