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为学不为禄:孔子眼中的求学初心(5 / 10)

加入书签

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多次应试均未成功。在经历了多次科举失利后,宋应星逐渐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僵化与弊端,转而将精力投入到自然科学与工艺技术的研究中,不再将 “求禄” 作为学习的目标。

宋应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深入民间,考察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收集整理各种生产经验与技术资料,最终完成了《天工开物》这部不朽的科学着作。《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当时中国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与工艺流程,如水稻种植、养蚕缫丝、金属冶炼、陶瓷制作等,被誉为 “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部着作的创作,“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宋应星《天工开物?序》),完全是出于宋应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与对社会生产的关注,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

宋应星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领域不仅包括传统的经史知识,还包括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等实用领域,而学习的价值也不仅在于谋求官职与俸禄,更在于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不仅为后世保留了宝贵的科学技术资料,更激励着无数人追求非功利性的学习与探索,成为 “为学不为禄” 的生动典范。

4. 邓稼先:“隐姓埋名二十八年” 的报国求学

近现代以来,也有许多科学家、学者坚守 “为学不为禄” 的初心,将学习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不计个人名利,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邓稼先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邓稼先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对物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先后在西南联大、美国普渡大学学习,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与科研条件,毅然回国,投身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当时的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面临着技术落后、设备匮乏、外部封锁等诸多困难,且工作环境极为艰苦,需要隐姓埋名,长期远离家人。但邓稼先毫无怨言,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带领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长达二十八年的时间里,邓稼先始终隐姓埋名,没有获得任何公开的荣誉与物质回报,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具体从事的工作。他将自己的知识与才华,完全奉献给了国家的国防事业,从未将 “求禄” 作为学习与工作的目标。邓稼先的故事,展现了 “为学不为禄” 的最高境界 —— 将个人的学习与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实现学习的最大价值。

三、当代反思:功利化求学的表现与危害

在当代社会,随着教育的普及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功利化求学倾向愈发明显,这种倾向不仅扭曲了教育的本质,还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深入反思当代功利化求学的表现与危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孔子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的箴言,重新回归为学初心。

(一)当代功利化求学的具体表现

1. 学习目标的功利化:“考高分、上名校、找好工作”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学生的学习目标被简化为 “考高分、上名校、找好工作”,学习成为了实现这些功利目标的工具,而非提升自我、追求理想的过程。从小学开始,学生便被卷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学习的内容围绕着考试知识点展开,忽视了兴趣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进入中学后,高考成为唯一的目标,学生将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高考科目中,对非高考科目则敷衍了事;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选择专业时,优先考虑的是 “就业前景”“薪资待遇”,而非自己的兴趣与理想,甚至出现了 “热门专业挤破头,冷门专业无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