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为学不为禄:孔子眼中的求学初心(6 / 10)

加入书签

问津” 的现象;毕业后,找工作时也将 “高薪、稳定、社会地位高” 作为首要标准,忽视了职业的社会价值与个人的精神追求。

例如,近年来,金融、计算机、法律等 “高薪专业” 成为许多学生的首选,即便自己对这些专业毫无兴趣,也不惜通过转专业、跨考等方式进入这些领域;而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以及艺术、公益等领域,则因 “就业前景不明朗”“薪资待遇低” 而备受冷落。这种功利化的学习目标,导致许多学生虽然拥有名校学历与专业技能,却缺乏明确的人生方向与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与生活中感到迷茫与空虚。

2. 学习过程的功利化:“应试化、碎片化、表面化”

功利化的学习目标,还导致学习过程呈现出 “应试化、碎片化、表面化” 的特点。许多学生为了实现 “考高分、上名校” 的目标,采用应试化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知识点,缺乏深入思考与理解;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应对考试,而非知识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导致学习成为了一种机械的记忆与重复。

同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学生习惯于通过碎片化的方式获取知识,如刷短视频、看公众号文章等,这种学习方式虽然便捷,却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碎片化、表面化,缺乏深度与广度。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也无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只关注考试重点,对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则视而不见;在写论文时,习惯于复制粘贴网络资料,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在参加实践活动时,也只关注 “是否能加分”“是否能获得证书”,而非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养。这种功利化的学习过程,不仅无法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影响个人的长远发展。

3. 教育评价的功利化:“唯分数、唯学历、唯文凭”

当代社会的教育评价体系,也存在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唯分数、唯学历、唯文凭” 成为评价个人能力与价值的主要标准。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成绩成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要考核指标,导致教育沦为 “分数教育”;在社会招聘中,用人单位往往将学历、文凭作为筛选人才的首要条件,名校毕业生、高学历人才备受青睐,而忽视了个人的实际能力与道德品质;在社会舆论中,“高考状元”“名校毕业生” 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他们的成功被简化为 “高分、名校” 的结果,进一步强化了功利化的教育观念。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还扭曲了教育的本质 —— 教育的目的本是培养 “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 “考试机器”“学历持有者”。它导致许多学生为了追求分数与学历,忽视了道德修养、身心健康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 “高分低能”“有才无德” 的人,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功利化求学的危害

1. 对个人成长的危害:迷失自我,缺乏幸福感

功利化求学对个人成长的危害最为直接 —— 它会让个人迷失自我,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缺乏幸福感与归属感。当学习的目标仅仅是 “考高分、上名校、找好工作” 时,个人便会将自己的价值与分数、学历、薪资绑定在一起,一旦无法实现这些目标,便会产生自我怀疑与否定,感到焦虑与沮丧;即便实现了这些目标,也会因缺乏内心的热爱与追求,而感到空虚与迷茫,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感。

例如,一些学生从小便在父母的期望与社会的压力下,努力学习,考上了名校,找到了高薪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