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为学不为禄:孔子眼中的求学初心(4 / 10)

加入书签

可,需要长期的坚持与付出;一些人选择从事艺术创作、公益事业等,这些领域的成功也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短期内难以看到回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转而追求更功利、更易见效的目标。

正是因为面临着现实生存压力、社会功利氛围与个人意志的多重挑战,“三年学,不至于谷” 的人才显得 “不易得也”,而这种稀缺性,也恰恰凸显了坚守为学初心的可贵 —— 那些能够超越功利追求,纯粹为了提升自我、追求理想而学习的人,不仅能够实现个人的真正成长,还能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为学不为禄” 的典范:历史上坚守初心的求学之人

尽管 “为学不为禄” 的人极为罕见,但在历史上,依然有许多人坚守求学初心,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现了 “为学不为禄” 的可贵,更让我们看到了学习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1.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的求学坚守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也是 “为学不为禄” 的典范。颜回家境贫寒,“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生活极为简朴,却始终专注于学习,追求道德修养与精神成长,从未将 “求禄” 作为学习的目标。孔子曾多次称赞颜回的好学与品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意思是说,颜回真是贤德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真是贤德啊!

颜回不仅好学,还善于思考与实践孔子的思想,能够 “闻一知十”,将孔子的 “仁”“礼” 理念融入自己的言行举止中。他虽然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没有获得丰厚的俸禄,却通过自己的学习与修养,成为了孔子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颜回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获得物质利益,而在于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与精神境界,在于追求内心的丰盈与快乐。

2.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求学与人生选择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也是 “为学不为禄” 的代表人物。陶渊明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擅长诗文创作。他早年曾多次担任官职,如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却始终无法忍受官场的腐败与黑暗,不愿为了俸禄而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与人生理想。

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官员前来视察,县吏告诉陶渊明需要穿戴整齐、恭敬迎接。陶渊明感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意思是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向乡里的小人卑躬屈膝!于是,他毅然辞去官职,归隐田园,专注于诗文创作与田园生活。归隐后的陶渊明,虽然生活更加清贫,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文,如《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等,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官场腐败的批判。

陶渊明的求学与人生选择,展现了 “为学不为禄” 的坚定 —— 他通过学习获得了知识与才华,却没有将其作为谋取官职与俸禄的工具,而是将其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追求内心的自由与精神的独立。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追求精神自由、坚守道德底线的榜样。

3. 宋应星:“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 的科学探索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也是一位坚守 “为学不为禄” 初心的人。宋应星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对自然科学、工艺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早年曾参加科举考试,希望通过科举获得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