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为学不为禄:孔子眼中的求学初心(3 / 10)

加入书签

无数读书人的梦想。这种 “科举入仕” 的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与社会阶层的流动,但也强化了 “为学求禄” 的功利化倾向 —— 许多读书人将科举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将《四书》《五经》视为应付考试的工具,忽视了知识的真正价值与道德的修养。

例如,明清时期的一些读书人,为了通过科举考试,死记硬背八股文,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甚至出现了 “读书只为做官,做官只为发财” 的错误观念。他们一旦通过科举获得官职,便开始大肆搜刮民财,追求奢华的生活,完全忘记了求学的初心与为官的责任。这种 “为学求禄” 的功利化倾向,不仅导致了教育的僵化与人才的畸形发展,还加剧了官场的腐败与社会的矛盾。

在当代社会,“为学求禄” 的功利化倾向依然普遍存在,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将学习的目标锁定在 “考高分、上名校” 上,将知识学习视为应付考试的手段,忽视了兴趣培养、能力提升与道德修养。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选择专业时,首先考虑的是 “就业前景好不好”“薪资待遇高不高”,而非自己的兴趣与理想;毕业后,找工作时也优先选择 “高薪、稳定、社会地位高” 的职业,忽视了职业的社会价值与个人的精神追求。这种功利化的求学与择业观念,导致许多人虽然拥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却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与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与生活中感到迷茫与空虚。

(二)“为学不为禄” 的稀缺性:坚守初心的艰难与可贵

与 “为学求禄” 的普遍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学不为禄” 的坚守始终是稀缺的。这种稀缺性,源于坚守初心面临的多重困难与挑战 —— 现实的生存压力、社会的功利氛围、他人的不解与质疑,都可能让人放弃纯粹的求学初心,转向功利化的追求。

1. 现实生存压力的挑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首先要面对的是现实的生存压力。在物质生活成本日益提高的社会中,人们需要通过学习获得谋生技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赚取足够的收入来维持自己与家人的生活。这种生存压力,使得许多人不得不将 “求禄” 作为求学的首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例如,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得不选择就业前景好、薪资待遇高的专业,即使自己对这些专业毫无兴趣;一些毕业生为了尽快就业,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职业,选择一份与自己专业不符但薪资较高的工作。在生存压力面前,“为学不为禄” 的初心,往往显得脆弱而不切实际。

2. 社会功利氛围的影响

社会的功利氛围,也对坚守 “为学不为禄” 初心的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成功” 往往被定义为 “有钱、有权、有地位”,而 “学习” 则被视为实现这种 “成功” 的工具。媒体过度宣传 “高考状元”“名校毕业生高薪就业” 等案例,进一步强化了 “学习 = 考名校 = 找好工作 = 成功” 的功利化逻辑;社会舆论对 “冷门专业”“自主创业” 的不理解与质疑,也让许多追求理想的人感到压力重重。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坚守 “为学不为禄” 的初心,需要强大的内心与坚定的信念,否则很容易被功利化的潮流所裹挟。

3. 个人意志的考验

坚守 “为学不为禄” 的初心,还需要经受个人意志的考验。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与心血,尤其是在追求非功利目标的学习中,往往缺乏即时的反馈与回报,更容易让人感到枯燥、疲惫与迷茫。例如,一些人选择研究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哲学),这些学科的研究周期长、成果见效慢,短期内难以获得可观的收入与社会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