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从孔子自谦观文与躬行之重(7 / 11)
致力于整理《周易》,通过对这部典籍的深入研究,他对 “道” 的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提出 “五十而知天命” 的感悟。这种对 “文” 的深化理解,让他在晚年的 “躬行” 中更加从容淡定 —— 面对人生的起伏,他能够以 “知天命” 的心态看待,不再为外界的评价与得失所困扰;在教导弟子时,他能够更精准地将 “文” 的思想传递给弟子,让弟子的 “躬行” 更有方向。
这种 “文” 与 “躬行” 的动态平衡,贯穿了孔子的一生。从 “十有五而志于学” 的 “文” 的学习,到 “三十而立” 的 “躬行” 实践;从 “四十而不惑” 的对 “文” 的深刻理解,到 “五十而知天命” 的 “躬行” 境界提升,孔子正是在 “文” 与 “躬行” 的互动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修养,逐渐接近 “圣人” 的境界。他坦诚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也正是因为他认识到,这种 “文” 与 “躬行” 的动态平衡是永无止境的,只要生命不息,“躬行” 的脚步就不会停止,对 “文” 的理解也会不断深化。
四、孔子自谦的深层意蕴:谦逊自省的圣人品格
孔子 “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的表述,表面上是对自身修养的客观评价,实则蕴含着深刻的自谦之意。这种自谦并非故作姿态的客套,而是源于他对 “君子之道” 的敬畏、对自我修养的清醒认知,以及对 “知行合一” 的执着追求,展现了他作为圣人的谦逊自省品格。
(一)自谦源于对 “君子之道” 的敬畏
在孔子看来,“君子之道” 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与人格境界,蕴含着 “仁”“义”“礼”“智”“信” 等丰富内涵,需要终身追求才能趋近,却永远无法完全穷尽。他曾说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即使在晚年,他依然认为自己未能完全达到君子的这三种境界。这种对 “君子之道” 的敬畏,让他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敢自满于已有的成就。
“文” 的修养虽然是君子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全部。孔子虽然承认自己的 “文” 与他人不相上下,但他深知,“文” 只是君子修养的起点,真正的君子还需要通过 “躬行” 将 “文” 的内涵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 “知” 与 “行” 的统一。而 “躬行君子” 所要求的,不仅是日常行为的规范,更是在各种复杂情境中始终坚守 “仁” 的理念,在困境中不退缩、在诱惑前不动摇,这种境界的难度远超 “文” 的学习。正是因为敬畏 “躬行君子” 这一境界的崇高与艰难,孔子才会坦诚自己 “未之有得”,展现出对君子之道的敬畏与谦逊。
这种敬畏并非怯懦,而是一种清醒的认知。孔子明白,只有敬畏 “君子之道”,才能始终保持精进的态度,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努力提升修养。如果因为在 “文” 的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便骄傲自满,忽视 “躬行” 的重要性,就会偏离君子之道,沦为 “文胜质则史” 的伪君子。因此,他的自谦,本质上是对君子之道的尊重,也是对自我修养的严格要求。
(二)自谦源于对自我修养的清醒认知
孔子一生都保持着清醒的自我认知,他不回避自己的不足,更不夸大自己的成就。在 “文” 的方面,他客观地认为自己 “莫吾犹人也”,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 他承认自己通过多年的学习,在典籍学识、礼仪规范上达到了较高水平,与其他优秀的士大夫相当;但他也明白,“文” 的学习没有止境,自己在 “文” 的深度与广度上仍有提升空间,例如对《周易》的研究,他到晚年才达到 “韦编三绝” 的程度,可见其对 “文” 的认知始终保持着开放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