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从孔子自谦观文与躬行之重(6 / 11)
躬行” 的基础,那么 “躬行” 便是 “文” 的升华。“文” 的价值只有通过 “躬行” 才能得以实现,否则,即使掌握再多的典籍学识、礼仪规范,也只是空洞的理论,无法真正内化为君子的人格与修养。
首先,“躬行” 让 “文” 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学习《诗》《书》等典籍,能够让人获得知识,但只有通过 “躬行”,才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孔子通过学习《诗》掌握了丰富的外交辞令,但只有在 “使于四方” 的实践中,这些辞令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帮助他完成外交使命。正如他批评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的人,便是因为这些人只停留在 “文” 的知识层面,没有通过 “躬行” 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导致 “文” 的价值无法实现。
其次,“躬行” 让 “文” 的道德观念内化为个人品格。通过 “文” 的学习,人们可以了解 “仁”“义” 的道德观念,但只有通过 “躬行”,才能将这些观念真正融入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形成稳定的道德品格。例如,孔子通过学习知道 “孝” 的重要性,但只有在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的 “躬行” 中,“孝” 才从抽象的道德观念,转化为他对父母的具体行动,最终内化为他 “仁者” 的品格。如果没有 “躬行”,“孝” 永远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无法成为个人品格的一部分。
最后,“躬行” 让 “文” 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文” 所承载的先王之道、礼乐文化,并非通过典籍的保存就能传承,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 “躬行”,才能让这些文化传统在现实生活中延续。孔子整理《诗》《书》《礼》《乐》,不仅是为了保存典籍,更是为了让后人通过学习这些 “文”,并在 “躬行” 中践行其中的思想与规范,让中华文脉得以延续。他周游列国、广收弟子,本质上就是在通过自己的 “躬行”,将 “文” 的文化传统传递给弟子,再由弟子传递给后世,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孔子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的自省,正是源于他对 “躬行” 升华 “文” 这一作用的深刻认知。他明白,自己虽然掌握了 “文” 的知识,但只有通过不断的 “躬行”,才能让 “文” 的价值真正实现,让自己的人格不断完善。这种对 “躬行” 的重视,让他避免了成为 “纸上谈兵” 的学者,成为了将 “知” 与 “行” 完美结合的圣人。
(三)“文” 与 “躬行” 的动态平衡:在互动中完善修养
“文” 与 “躬行” 的辩证关系,并非静止的 “基础与升华”,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 在 “文” 的指引下进行 “躬行”,在 “躬行” 的过程中反思并深化对 “文” 的理解,二者相互促进、循环往复,推动君子修养不断完善。
在 “躬行” 中反思 “文”,能够深化对 “文” 的理解。孔子在 “躬行” 政治理想的过程中,曾多次遭遇挫折,例如在鲁国推行 “堕三都” 政策失败,在列国游说时不被君主接纳。这些 “躬行” 中的挫折,让他反思自己对 “文” 的理解是否足够深刻,是否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调整 “文” 的实践方式。例如,他在周游列国后,认识到不同国家的政治环境存在差异,对 “礼” 的践行方式也应有所调整,因此他教导弟子 “入太庙,每事问”,鼓励弟子在 “躬行” 礼仪时,结合具体情境灵活应对,而不是僵化地遵守礼仪形式。这种在 “躬行” 中对 “文” 的反思,让他对 “文” 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让他的 “文” 更具现实适应性。
同时,对 “文” 的深化理解,又能反过来指导 “躬行”,让 “躬行” 更加精准。孔子晚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