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从孔子自谦观文与躬行之重(8 / 11)

加入书签

精进的态度。

在 “躬行” 方面,孔子的自我认知更为清醒。他通过一生的实践,深刻体会到 “躬行君子” 的艰难 —— 在政治上,他的 “为政以德” 理念未能被多数君主接纳,理想难以实现;在生活中,他也会面临情感与理性的冲突,需要不断反思与调整自己的行为。例如,在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 事件中,他最初因君臣之情称昭公 “知礼”,后来在陈司败的提醒下,认识到自己的回答违背了 “礼” 的客观原则,坦诚自己的过错。这种对自我 “躬行” 不足的清醒认知,让他无法断言自己已达到 “躬行君子” 的境界,只能以 “未之有得” 来表达自己的自省。

孔子的这种清醒认知,源于他 “吾日三省吾身” 的反思习惯。他每天都会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君子之道,是否在 “躬行” 中践行了 “仁” 与 “礼” 的理念。这种持续的自我反思,让他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避免陷入自我满足的误区,始终以谦逊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修养之路。

(三)自谦是对 “知行合一” 的执着追求

孔子的自谦,最终指向的是对 “知行合一” 的执着追求。他深知,“文” 与 “躬行” 的统一才是真正的君子修养,而自己虽然在 “文” 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 “躬行” 上仍有差距,未能完全实现 “知行合一”。因此,他的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既是对自己 “行” 的不足的坦诚,也是对 “知行合一” 理想的进一步追求。

在孔子看来,“知行合一” 并非一蹴而就的目标,而是一个需要终身努力的过程。他一生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 通过 “文” 的学习提升 “知” 的境界,通过 “躬行” 的实践完善 “行” 的能力,不断缩小 “知” 与 “行” 的差距。即使到了晚年,他依然在追求 “知行合一” 的更高境界,例如他晚年整理典籍,不仅是为了传承 “文”,更是为了让 “文” 的思想更好地指导后人的 “躬行”,推动更多人实现 “知行合一”。

他的自谦,也是对弟子的一种示范与激励。孔子作为弟子的老师,他的言行对弟子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坦诚自己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他向弟子传递了一种理念:君子修养是永无止境的,即使是老师,也仍在追求 “知行合一” 的路上,弟子们更应保持谦逊,不断努力。这种示范,让弟子们避免了骄傲自满,始终以精进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修养,例如颜回 “不迁怒,不贰过”,正是在孔子的影响下,不断反思自己的 “躬行”,追求 “知行合一” 的境界。

孔子的这种自谦品格,不仅让他成为了弟子眼中的 “温、良、恭、俭、让” 的圣人,更影响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从孟子的 “知耻而后勇”,到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再到曾国藩的 “每日自省”,都能看到孔子谦逊自省品格的传承。这种品格,也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修身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五、当代启示:从孔子 “文” 与 “躬行” 思想看现代人的修养之路

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更注重知识的获取(即 “文” 的层面),却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即 “躬行” 的层面),导致 “知” 与 “行” 脱节 —— 有些人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却在实际生活中言行不一;有些人热衷于追求表面的 “文化标签”,却缺乏真正的道德实践。孔子 “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的思想,如同一剂良药,为现代人的修养之路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指引我们在 “文” 与 “躬行” 的统一中实现自我完善。

(一)重视 “文” 的学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