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雅言:诗书礼的声音(5 / 7)

加入书签

”,与乡人饮酒时的互动,用方言更显亲切。这种 “因场合择语言” 的灵活,避免了语言规范的僵化。

他对弟子的语言教育也体现这种辩证。《论语?先进》记载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回答同一问题,孔子根据弟子性格(冉有退缩、子路冒进)调整语气,这种 “因材施教” 的语言策略,与 “雅言为主,方言为辅” 的原则一致 —— 核心思想(雅言)不变,表达形式(语气)灵活。

“雅言” 是 “仁道” 传播的工具。孔子的核心思想 “仁”,需通过雅言才能准确传递,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欲”(欲望)“施”(施加)等词汇在雅言中有明确内涵,楚地方言 “欲” 与 “要” 混用,可能弱化其道德意味;他周游列国 “传道”,若不用雅言,“仁” 的理念便会因语言障碍而失真,这是他重视雅言的根本原因 —— 语言统一是思想统一的前提。

对比 “郑声淫” 的批评,更显雅言的价值。《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郑声” 是郑国的民间音乐,其歌词多用方言俚语(如《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 的直白情爱表达),孔子认为其 “淫”(过度放纵);而雅言的 “《诗》《书》之声”,则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语言的规范与情感的适度相统一,体现儒家的 “中庸” 之道。这种对 “雅” 与 “俗” 的区分,不是文化歧视,而是对 “文质彬彬”(《论语?雍也》)的追求 —— 语言需有 “文”(规范),也需有 “质”(真诚),雅言正是 “文质平衡” 的体现。

六、历史回响:雅言传统的传承与演变

汉代 “国语” 对雅言的继承,体现在 “洛阳语” 的官方地位。西汉定都长安,仍以 “洛阳语” 为 “国语”(继承雅言),《汉书?艺文志》“汉兴,萧何草律,亦着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 这里的 “讽书” 需用国语,确保文书的统一。许慎《说文解字》“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整理文字以 “国语” 为标准,与孔子用雅言正名一脉相承。

东汉郑玄注 “三礼”,用 “今文”(汉代通行语)解释古雅言,体现 “雅言” 随时代演变的灵活性。他注《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将古雅言的 “六谷”(黍、稷、稻、粱、麦、苽)译为汉代通行的 “五谷”(粟、麦、稻、黍、稷),既保持经典原意,又便于时人理解,这种 “古今语言的桥梁” 作用,与孔子用雅言传经的精神一致。

唐代 “官话” 的形成与发展,使雅言传统得以延续。唐代以 “长安话” 为官方语言,科举考试需用官话,《新唐书?选举志》“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帖经”(默写经典)需用官话读音,确保对 “经义” 的准确理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用官话吟诵时 “亲” 与 “身” 押韵(古音),这种韵律美正是对《诗经》雅言传统的继承。

日本、朝鲜的遣唐使学习唐语(官话),将汉字词引入本国语言,证明雅言传统的国际影响。日本《万叶集》中的 “和歌”,大量使用汉语借词(如 “明月”“春风”),读音模仿唐语;朝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