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雅言:诗书礼的声音(6 / 7)
三国史记》用汉文写作,语法受唐语影响,正如孔子用雅言传经,唐代用官话传播中华文化,语言成为文明交流的纽带。
明清 “官话” 与白话的并行,延续了 “雅俗并存” 的模式。明清以 “北京话” 为基础形成官话,用于官方文书、科举考试;同时白话文学兴起(如《红楼梦》《水浒传》),但科举仍需用官话写作(“八股文” 需用规范语言)。这种 “雅用于官方,俗用于民间” 的格局,与孔子 “雅言用于诗书执礼,方言用于日常” 的模式一致,体现语言规范与生活语言的辩证统一。明代吕坤《交泰韵》“夫雅言者,天下之公言也;方言者,一方之私言也。公言行则私言废,私言废则天下通”,虽强调官话的统一作用,也承认方言的存在价值,与孔子的语言观一脉相承。
七、雅言的当代映射:普通话与文化认同
普通话推广是现代雅言实践,其与雅言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1955 年 “全国文字改革会议” 确定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的普通话,与孔子的雅言一样,旨在消除方言隔阂,便利交流。据教育部数据,2020 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 80.72%,较 2000 年的 53.06% 大幅提升,为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提供语言保障 —— 偏远山区的孩子通过普通话接受教育,农民工通过普通话在城市就业,这种沟通的便利,正是 “子所雅言” 在当代的延续。
经典诵读中的语言规范,让雅言传统焕发新生。近年来 “国学热” 中,用普通话诵读《诗经》《尚书》,能保持韵律和意义的准确:
《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普通话朗诵时 “手”“老” 的韵脚虽不明显(古音押韵),但通过拼音标注的 “古韵”,仍能体会其深情;
《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用普通话的清晰发音,让 “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的道理家喻户晓;
中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用普通话解释古雅言(如 “走” 译为 “跑”,“兵” 译为 “兵器”),确保学生理解,正如孔子用雅言教弟子,现代教育用普通话传经典,语言的桥梁作用从未改变。
八、雅言的终极意义:文化传承的语言纽带
“子所雅言” 的终极意义,是通过语言规范保障文化传承的连续性。《诗》《书》是文化基因,礼仪是行为准则,雅言则是传递这些基因的载体,正如《周易?系辞》“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语言是思想的关键,统一的语言能确保文化基因不被曲解、不失传。从 “关关雎鸠” 的爱情观到 “克明俊德” 的道德观,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伦理观到 “礼之用和为贵” 的处世观,正是通过雅言(及后世的国语、官话、普通话)的准确传递,才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从孔子的雅言到当代的普通话,语言规范的本质不变:促进理解,凝聚共识。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瑰宝(如粤语的九声六调、吴语的软糯婉转),雅言(普通话)是民族文化的纽带,二者并行不悖 —— 正如孔子在杏坛用雅言讲授,在乡邻间用方言交流,现代社会也需 “推普” 与 “保方” 并重:推广普通话便于全国交流,保护方言留住地域特色,在统一中尊重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共识,这是对 “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儒家智慧的最好实践。
孔子的 “雅言” 之教,像一条看不见的线,将《诗》《书》的智慧、礼仪的庄重串联起来,穿越千年仍在发挥作用。当我们用普通话朗读 “关关雎鸠”,当我们在礼仪场合使用规范语言,当我们用标准中文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都是在延续 “子所雅言” 的精神 —— 语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