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学易无过:夫子的晚年之愿(5 / 7)

加入书签

也,顺乾之性也”,将 “坤” 的 “顺” 解读为对 “乾” 的配合,而非被动服从,这种辩证思维与孔子 “观其德义” 一脉相承,让《易》从术数升华为哲学。

程颐的 “格物致知”,将学易与理学融合。北宋程颐着《伊川易传》,认为 “学《易》者,必明此理,乃能乐天正命”。他主张 “格物致知”—— 通过研究事物(包括《易》卦)获得知识,达到 “知天命”。

某次弟子问 “如何无大过”,他举 “益卦”“风雷,益” 说:“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如雷风交加,万物生长,改过才能进步。” 他自己被贬涪州时,仍 “日讲《易》于北岩”(《宋史?程颐传》),在 “困卦” 批注中写下 “君子处困,守正而俟命”,正是对 “无大过” 的践行。他还将《易》的 “时中” 发展为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虽显僵化,却延续了 “守常知变” 的精神。

六、学易的当代价值:应对变化的智慧

《周易》“变易” 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在华为的 “危机管理” 中显现。任正非推崇 “华为的冬天” 理论,每年投入营收的 15% 用于研发(2023 年研发费用达 1880 亿元),这与《周易?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的危机意识相通 —— 顺境时要防逆境。

他在内部讲话中引用 “革卦”“穷则变,变则通”,鼓励员工 “自我革命”。2019 年面对美国制裁,华为启动 “备胎计划”,将多年研发的 “鸿蒙系统” 推向市场,正是 “见几而作” 的体现。任正非说:“我们学《易》,不是算命,是学‘变’的智慧。” 这种 “居安思危” 的智慧,帮助华为在国际竞争中避免 “大过”。

“无大过” 对个人成长的指导,在 “生涯规划” 领域鲜活起来。职业规划师常以 “乾卦” 六爻喻人生阶段:

“潜龙勿用”(20-30 岁):如刚入职的年轻人,应像 “潜龙” 积累能力,不宜急于表现。某互联网公司实习生频繁提 “颠覆性建议”,反被团队排斥,便是不懂 “潜龙” 之道。

“见龙在田”(30-40 岁):如部门主管,需在实践中展现才能。某项目经理在完成几个小项目后,才接手大项目,循序渐进,符合 “见龙” 的节奏。

“飞龙在天”(40-50 岁):如企业高管,可充分发挥领导力,但也要警惕 “亢龙有悔”。某 cEo 在行业巅峰时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正是 “亢龙” 之过。

这种 “知时而动” 的思维,正是孔子学《易》想获得的智慧,让每个人在人生节点都能 “无大过”。

《周易》辩证思维对科技伦理的警示,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凸显。当 AlphaGo 击败人类棋手时,科学家想起《周易?泰卦》“泰极否来”—— 技术过度发展可能带来伦理问题。清华大学科技伦理委员会引用 “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强调 AI 研发需走正道;用 “谦卦”“谦尊而光” 提醒从业者保持谦逊,避免 “技术至上” 的大过。

2023 年 chatGpt 引发争议时,某 AI 伦理学家在论文中写道:“我们要学‘既济卦’‘初吉终乱’,看到技术成功的同时,也要防范最终的混乱。” 这种 “见几而作” 的前瞻,与孔子学《易》的初衷一致,让科技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福祉。

七、历史人物的学易实践:以易修身的典范

诸葛亮的 “隆中对”,是《易》“知变” 智慧的军事应用。他在隆中分析天下大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如‘乾卦’亢龙);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以为援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