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学易无过:夫子的晚年之愿(3 / 7)
1972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用宽约 0.5 厘米的熟牛皮绳编连,每简钻有三孔,绳结打在背面,坚韧耐用。而孔子读的《易》竹简,因反复翻阅,牛皮绳磨断了多次。《史记?孔子世家》说他 “读《易》,韦编三绝”,“三” 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需弟子 “更系之”(《孔子家语?好生》)—— 重新编连。
子夏在《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回忆:“夫子读《易》,常至深夜,吾辈轮流守夜,见韦绳磨断,就取新绳请夫子暂歇,夫子总说‘再读三卦’,往往又是一个时辰。” 有次编连竹简,子贡发现 “豫卦” 的竹片比其他卦薄了近半,显是被反复摩挲所致,上面还有夫子指甲刻的浅痕,正是 “豫,利建侯行师” 的 “利” 字。
孔子学《易》的方法,体现在 “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史记?孔子世家》)的工作中。“序” 是整理、阐释,他为《易》的彖辞(判断一卦吉凶)、象辞(解释卦象爻象)作注,融入儒家思想。如《文言》对 “乾卦” 的解读:“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将卦象与 “仁礼义” 结合,使《易》从占卜之书变为修身指南。
他的批注常结合亲身经历。“恒卦” 九三爻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旁边有他的小字批注:“南子见我,子路不悦,此之谓也。”—— 指见南子后子路的不满,反思自己虽 “礼不可废”,却未及时与弟子沟通,这便是 “不恒其德” 的小过。
“睽卦”“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他批注:“吾与晏婴,道不同而相敬,此睽而能合也。”—— 对齐国大夫晏婴虽反对儒学却能尊重他的回忆,说明 “和而不同” 的智慧。
这种 “述而不作”(《论语?述而》)的创造,影响深远。他去世后,弟子们将这些批注汇编,便是后来的《易传》(十翼),让《周易》从卜筮之书彻底升华为哲学典籍。
他还把《易》的思维教给弟子。子夏问《诗》中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他答 “绘事后素”(《论语?八佾》),用绘画先有白底再有彩绘,类比 “礼后乎仁”,这种 “观物取象” 的联想,正是《易》“触类而长之” 的方法。子夏后来成为 “《诗》教” 大家,与这种思维训练密不可分。
他告诫子路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论语?述而》),则是对 “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 的实践 —— 行事需谨慎如踩虎尾。某次子路说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他便翻到 “兑卦”“君子以朋友讲习” 说:“你这慷慨是好的,但也要懂‘和兑,吉’,和悦待人才能长久。”
四、无大过矣:改过迁善的人生境界
“无大过” 的智慧,在孔子处理 “陈蔡之困” 时显现。鲁哀公四年,孔子一行被陈蔡大夫围困,“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孔子家语?在厄》),野菜汤里连米粒都没有。子路愠怒:“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这 “固穷” 不是硬扛,而是《周易?困卦》“困而不失其所亨” 的体现 —— 坚守道义就不算真困。
他还趁机给弟子讲学,“讲诵弦歌不衰”,将危机转化为教学机会。子羔问 “困卦” 九二爻 “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大咎”,他笑着说:“现在我们虽无酒食,却有《诗》《书》,这也是‘享祀’啊 —— 祭祀祖先要用心,求学问道也要用心。” 这种在困境中守常知变的智慧,避免了 “穷则滥” 的大过。
对比 “过犹不及” 的中庸之道,更见 “无大过” 的精妙。《论语?先进》中子贡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