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闻韶忘味:乐的极致(6 / 6)
> 九、闻韶忘味的终极意义:寻找心灵的家园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的终极意义,是提醒人类:在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仍需为心灵保留一片 “忘味” 的空间。孔子的 “忘味” 不是苦行,而是对精神世界的珍视 —— 当玉磬声能让智者暂时忘却肉味,证明心灵的满足比物质的满足更深刻、更持久。这种 “忘” 是主动的选择,而非被动的失去,正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忘世,都是对心灵家园的回归。
从孔子的齐国听乐到当代人的艺术体验,“闻韶忘味” 的精神始终未变。它告诉我们:艺术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本质;不是逃避现实的工具,而是理解现实的途径;不是感官的刺激,而是心灵的对话。当我们在音乐厅为一段旋律落泪,在美术馆为一幅画作驻足,在书店为一首诗歌沉思,都是在重复孔子的 “忘味”—— 暂时放下物质的计较,与更高的精神境界相遇。
孔子感叹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份惊讶穿越两千五百年,仍在叩问每个时代的心灵:我们是否还能被艺术深深打动?是否还相信美善能够合一?是否还愿意为心灵的沉醉留出时间?答案或许藏在每个普通人的体验中 —— 当街头艺人的琴声让行色匆匆的路人驻足,当孩子听到儿歌时的会心一笑,当老人哼起年轻时的旋律热泪盈眶,“闻韶忘味” 的精神便在延续,证明艺术的力量从未消失,心灵的家园始终存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