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闻韶忘味:乐的极致(5 / 6)
” 并非脱离现实,而是超越功利看待艺术,正如孔子虽 “忘味” 却仍重视 “食不厌精”,审美与生活并非对立,而是相互提升。
七、当代回响:艺术的力量与困境
古典音乐的现代传承,延续 “闻韶忘味” 的感动。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欢乐颂” 乐章常让听众热泪盈眶;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出《孔子》舞剧,“执羽而舞” 的《韶》乐复原片段,使观众体验到 “尽善尽美” 的震撼。这些现代演出证明,优秀艺术仍能引发跨越时空的共鸣,正如孔子所言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传统艺术在当代仍有生命力。
流行音乐的 “狂欢” 与 “沉醉”,展现艺术的多样形态。周杰伦《青花瓷》的 “天青色等烟雨” 引发对传统文化的向往,btS 的《dynamite》通过旋律传递快乐,这些音乐虽不追求 “尽善尽美”,却同样能让人沉浸其中,暂时忘却现实烦恼。这种 “沉醉” 与孔子闻韶的区别在于:前者多为情感宣泄,后者包含道德提升,但都证明音乐的核心功能 —— 连接心灵,正如《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是音乐的源头,形式虽变,本质不变。
视觉艺术的 “沉浸式体验”,拓展 “闻韶忘味” 的边界。teamLab 的数字艺术展览 “无界美术馆”,通过光影技术让观众 “置身画中”;蔡国强的 “天梯” 火药艺术,以爆炸的瞬间美震撼人心。这些艺术形式虽非音乐,却同样能让人 “忘味”—— 忽略时间与物质,进入纯粹的审美状态,是 “美善合一” 在视觉领域的延伸,正如孔子 “游于艺”(《论语?述而》),艺术的沉醉不分形式,只问是否触动心灵。
艺术商业化的困境,考验 “尽善尽美” 的坚守。流量至上的时代,“神曲” 靠重复旋律制造记忆点,网红画展靠猎奇吸引眼球,这些 “快餐艺术” 虽能带来短暂愉悦,却缺乏 “闻韶” 式的深度。孔子反对 “郑声淫”,正是警惕艺术的过度娱乐化,当代艺术需要在商业与品质间找到平衡,正如《文心雕龙?情采》“文质附乎性情,采酌乎质素”,形式服务于内容,娱乐服从于精神。
八、闻韶忘味的本质:人性的升华与超越
“闻韶忘味” 的本质,是人性从 “物质需求” 向 “精神需求” 的跃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需求”(如食物)是基础,“自我实现需求”(如审美)是顶层,孔子的 “忘味” 正是暂时超越基础需求,体验顶层需求的满足。这种跃升不是否定物质,而是证明人有超越物质的潜能,正如《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性的成长在于不断追求更高境界。
艺术的终极意义是 “成人之美”—— 完善人格。孔子教弟子 “成于乐”(《论语?泰伯》),认为音乐是人格完成的最后阶段;现代教育中的 “艺术素养” 培养,如中小学的音乐、美术课,正是延续这一理念,通过艺术让学生成为 “完整的人”。“闻韶忘味” 的价值不在于 “忘味” 本身,而在于通过艺术体验,让人更深刻地理解 “仁”“善” 等价值,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 “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因节奏与和谐能深入心灵。
“美善合一” 的艺术观,对当代的启示是 “技术与人文的平衡”。人工智能能创作音乐、绘画,甚至模拟《韶》乐的旋律,但缺乏 “善” 的内涵;虚拟现实能制造 “沉浸式体验”,却难以传递 “尽善” 的道德力量。孔子闻韶的感动,源于艺术形式与道德内涵的统一,当代艺术需警惕 “技术至上”,保留人文关怀,正如《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技术在变,人性对美善的追求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