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行藏与智勇:夫子的权衡(4 / 6)
;被贬龙场驿时,“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悟 “格物致知” 之旨,是 “舍之则藏” 中的悟道。他的 “行藏” 以 “致良知” 为核心 —— 被用时 “知行合一”,不被用时 “静处体悟”,实现了内外的统一。
六、智勇相济的历史例证:从战场到朝堂
韩信的 “背水一战”,体现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战前他 “先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史记?淮阴侯列传》),看似冒险,实则 “知赵将不用广武君策”,先谋后勇;战中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以谋取胜。这种 “勇” 是建立在 “知彼知己” 之上的,与 “暴虎冯河” 的鲁莽截然不同。
诸葛亮的 “空城计”,是 “好谋而成” 的经典。面对司马懿大军,他 “焚香操琴”(《三国演义》),看似冒险,实则深知司马懿 “多疑”,先谋算对方心理,再以 “勇” 设局。这种 “勇” 是 “谋” 的外在表现,正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但关键时刻的谋断仍显智勇相济。
郭子仪的 “单骑退回纥”,展现 “临事而惧” 后的大勇。唐代宗时,回纥与吐蕃联兵入侵,郭子仪 “免胄释甲投枪而进”(《旧唐书?郭子仪传》),单骑见回纥可汗,先以 “昔与公等周旋,何日忘之?今故来相叙,何忽至于此?” 动之以情,再以 “吐蕃无道,乘我国有乱,不顾舅甥之亲,吞噬我边鄙,焚荡我畿甸” 晓之以理,最终说服回纥反戈。这种 “勇” 源于对局势的判断(谋)和对自身威望的自信,是 “好谋而成” 的体现。
曾国藩的 “结硬寨,打呆仗”,是 “临事而惧” 的实践。与太平天国作战时,他不贪奇谋,而是 “筑垒如城,掘壕如川”(《曾文正公全集》),先确保自身稳固,再逐步推进。这种 “惧” 不是胆怯,而是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的审慎,最终以 “谋” 胜 “勇”,体现了儒家 “中庸” 在军事中的应用。
七、行藏之道的当代诠释:从职场到人生
职场中的 “行藏” 智慧,表现为 “被任用则全力以赴,不被信任则沉淀提升”。如华为的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被委以重任时 “行”—— 冲锋在前;轮岗或待命时 “藏”—— 学习充电,这种 “行藏” 不是消极等待,而是 “厚积薄发” 的准备,与孔子 “藏” 的蓄能一致。
创业中的 “智勇相济”,体现为 “大胆尝试前的充分调研,果断决策后的细致执行”。马云创立阿里巴巴前,“先做市场调研,走访欧美”,是 “好谋”;创立后 “十八罗汉” 坚持创业,是 “勇”;面对互联网泡沫破裂,“收缩战线,聚焦核心业务”,是 “临事而惧” 后的调整。这种 “勇” 与 “谋” 的结合,使创业从冒险变为可控。
个人成长中的 “行藏”,是 “顺境时拓展边界,逆境时深耕内在”。如学者季羡林 “文革” 中被下放,“藏” 于牛棚仍坚持研究;改革开放后 “行” 于学界,成为国学大师。这种 “行藏” 不以外部环境为转移,而以 “进德修业” 为核心,与颜渊 “不改其乐” 的精神相通。
国际关系中的 “智勇相济”,表现为 “谈判时的据理力争(勇),决策前的多方磋商(谋)”。中国的 “一带一路” 倡议,先 “谋”—— 调研各国需求、制定合作框架;再 “行”—— 签署合作协议、推进项目落地,体现 “好谋而成”;面对质疑时 “临事而惧”—— 回应关切、调整方案,最终实现共赢,是现代版的 “智勇相济”。
八、行藏的本质:内在与外在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