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行藏与智勇:夫子的权衡(5 / 6)

加入书签

平衡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的本质,是 “内在坚守” 与 “外在适应” 的平衡。“行” 时不迷失于外在评价,如孔子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以 “东周” 理想为导向;“藏” 时不封闭于内在世界,如孔子 “退而讲学”,将内在坚守转化为教育传承。这种平衡避免了 “狂”(只行不藏)与 “狷”(只藏不行)的极端,正如《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 是行藏的理想状态。

“行藏” 的平衡需 “知时” 与 “知命” 结合。《论语?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命” 是客观条件的限制,“时” 是时机的变化。孔子 “五十而知天命”,深知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故能 “行” 时尽力,“藏” 时安心,这种 “知命” 不是宿命论,而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如《周易?系辞》“变通者,趋时也”,行藏的关键在 “趋时”。

“行藏” 的现代价值,在于对抗 “成功学” 的单一标准。现代社会常以 “行”(成就)为唯一价值,忽视 “藏”(沉淀)的意义,而 “舍之则藏” 提醒我们:内在的充实比外在的繁华更重要。如作家路遥 “创作《平凡的世界》时,躲在煤矿招待所,几年不被关注(藏),作品出版后影响深远(行)”,这种 “行藏” 证明:真正的价值不取决于曝光度,而在于内容的厚度。

九、智勇的核心:勇为谋之基,谋为勇之导

“勇” 与 “谋” 的关系,是 “体” 与 “用” 的结合 —— 勇是 “体”,是行动的动力,如子路的 “勇” 是其行动力的基础;谋是 “用”,是行动的方向,如孔子的 “谋” 为子路的 “勇” 导航。没有勇的谋是空想,如赵括 “纸上谈兵”;没有谋的勇是盲动,如项羽 “垓下之败”,二者缺一不可,正如《吴子?论将》“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耳,夫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

“临事而惧” 的 “惧”,是 “谋” 的起点。《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戒” 与 “惧” 相通,都是对自身局限的警惕。这种警惕促使 “好谋”—— 如曾国藩 “每日三省吾身”,在反思中完善策略,使 “勇” 不逾矩,“谋” 有方向。

“智勇相济” 的现代诠释是 “情商” 与 “智商” 的结合。“勇” 对应情商中的 “抗压能力”“决断力”;“谋” 对应智商中的 “分析能力”“规划力”。研究表明,成功人士多具备二者的平衡 —— 如乔布斯 “勇” 于创新(推出 iphone),“谋” 于设计(用户体验调研),这种 “智勇相济” 使其产品改变世界,与孔子的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异曲同工。

十、行藏与智勇的当代意义:在变化中坚守

在 “不确定性” 成为常态的现代社会,“行藏” 智慧提供了应对之道。“用之则行” 转化为 “抓住机遇时的积极作为”,如疫情期间医护人员 “逆行” 驰援(行);“舍之则藏” 转化为 “防控隔离时的耐心坚守”(藏),这种 “行藏” 以 “生命至上” 为核心,展现了危机中的担当与韧性。

“智勇相济” 在信息时代表现为 “获取信息时的审慎(惧),处理信息时的理性(谋),行动时的果敢(勇)”。面对网络谣言,先 “惧”—— 不轻信、不传播;再 “谋”—— 查证来源、分析真伪;最后 “行”—— 澄清事实、抵制谣言,这种能力是信息时代的 “生存智慧”,与孔子的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