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燕居之境:圣人的日常(3 / 8)

加入书签

代启示,在于 “体态管理” 与 “心理健康” 的关联。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舒展的体态” 能促进 “积极情绪” 的产生 —— 哈佛大学艾米?卡迪教授的 “高能量姿势” 实验证明,抬头挺胸保持两分钟,体内睾酮水平会上升 20%,皮质醇水平会下降 15%,使人更自信从容,与 “申申如也” 的效果一致。瑜伽中的 “山式站立” 要求 “头顶如悬线,尾骨如坠石”,太极中的 “立身中正” 讲究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都是对 “申申如也” 的现代诠释,通过调整体态达到内心的平和。有位职场人分享:“每天下班回家,花十分钟做‘猫牛式’拉伸,感觉白天紧绷的肩膀都舒展开了,焦虑也少了很多。” 这正印证了孔子的智慧:身体的舒展与心灵的放松,本是一体两面。

宋代的程颢,“坐如尸,立如斋”(《二程遗书》),却 “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将 “申申如也” 发展为 “主敬” 的修养 —— 内心恭敬,体态自然舒展。他在《定性书》中说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这种 “动静皆定” 的状态,在燕居时尤为明显。弟子说他 “先生燕居时,虽闭目静坐,腰脊也如弦般挺直,却毫无僵硬之感”(《朱子语类》)。有一次程颢生病,弟子们来看他,见他 “倚榻而坐,背不靠墙,手不撑物,气息匀长”,便问:“先生不适,为何不躺卧?” 程颢说:“吾身虽病,心不可乱,体不可懈。” 这种 “申申” 的体态,是 “敬义夹持” 的修养,与孔子燕居时的精神一脉相承。

三、夭夭如也:神情中的温润之光

“夭夭” 本形容草木茂盛,《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描绘桃花含苞待放的娇美,引申为 “和悦”“温润”(何晏《论语集解》)。孔子燕居时 “夭夭如也”,是神情的柔和喜悦,不是刻意的微笑,而是 “乐在其中” 的自然流露 —— 眼角的细纹里含着暖意,嘴角的弧度像新月初升,既不张扬也不冷漠。这种神情,源于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的内心满足,不因外物得失而改变,就像古井的泉水,无论旱涝都保持恒温。

“夭夭如也” 的神情,是 “乐以忘忧” 的写照。孔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这种 “乐” 不是感官的刺激,而是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的精神愉悦。燕居时,他 “读《易》,韦编三绝”,手指被竹简磨出厚茧仍乐此不疲,子贡问:“《易》理艰深,夫子为何常读?” 孔子 “夭夭如也” 地说:“《易》道广大,每读一遍都有新得,如见故人。” 与弟子 “言志” 时,听到曾皙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的志向,孔子 “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那一刻的神情,眉梢眼角都带着向往,像孩童听到动人的故事,“夭夭” 之态与曾皙的志向相呼应。

“夭夭如也” 与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一脉相承。“温” 是温和,见孺子入井时 “恻隐之心” 的流露;“良” 是善良,遇乡邻有难时 “援手之愿” 的显现;“恭” 是恭敬,对长者问礼时 “俯身倾听” 的姿态;“俭” 是节俭,食 “一箪食” 时 “知足常乐” 的坦然;“让” 是谦让,与弟子论道时 “不固执己见” 的包容。这些品德凝聚在神情中,便是 “夭夭如也”。有一次孔子见邻居家的孩童在巷口读书,便驻足倾听,孩童发现后害羞地低下头,孔子 “夭夭如也” 地说:“书读得好,继续努力。” 那神情,像春风拂过麦田,带着鼓励的暖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