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立人达人:仁道的实践路径(3 / 8)

加入书签

固的道德与事业基础;“达” 指通达顺遂,如 “邦有道,不废” 的境遇顺遂,《论语?颜渊》“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己欲立” 与 “立人”、“己欲达” 与 “达人”,不是单向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成全 —— 正如《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个体的 “立” 与 “达”,只有在群体的 “立” 与 “达” 中才能实现。

春秋时期的晏子,践行 “立人达人” 的典范。他身为齐相,“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史记?管晏列传》记载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却 “散千金之财,分衣食之具” 救助宗族;见越石父贤而在缧绁,“解左骖赎之,载归”,待之以礼。越石父事后要求绝交,说 “吾闻君子屈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道歉后 “延入为上客”,这种相互尊重,正是 “立人” 的真谛 —— 不仅给予物质帮助,更承认对方的人格尊严。

孔子本人的经历,是 “己欲达而达人” 的生动注脚。他周游列国时,“所至必闻其政”,并非为个人富贵,而是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希望恢复周礼的和谐秩序;见南宫适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赞叹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认可其在不同境遇下的通达;教导弟子 “学而优则仕”,是希望他们 “达则兼济天下”。这种 “达” 不是个人显达,而是 “博施于民” 的能力提升 —— 正如《孔子家语?致思》记载,孔子使子贡 “之齐,籴于吴”,子贡利用齐鲁吴三国的物价差异,通过 “贱买贵卖” 的商贸活动,既赚取利润缓解鲁国饥荒,又不损害任何一方利益,既实现个人才能(达),又救助百姓(达人)。

“立人达人” 的核心是 “同理心”—— 将他人视为与自己同等的主体。《论语?颜渊》记载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种 “爱” 不是怜悯,而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推己及人。当代心理学中的 “共情能力”,与这种思想高度契合 —— 如神经科学发现,人类大脑的镜像神经元会在观察他人痛苦时产生类似反应,当我们看到他人受伤,自己的大脑运动皮层也会出现激活,这正是 “己欲立而立人” 的生物学基础。

四、能近取譬:仁道的实践方法

“能近取譬” 是 “立人达人” 的具体路径,意为 “从身边小事做起,以自身为喻”。“近” 指空间上的切近,如家人、邻里;“譬” 指方法上的类比,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方法使仁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正如《中庸》所言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家庭是 “能近取譬” 的起点。孔子强调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 是 “己欲立而立父母”,如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礼记?内则》详细规定了侍奉父母的细节:“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冬天为父母暖被窝,夏天为父母扇凉席,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