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立人达人:仁道的实践路径(2 / 8)
十年如一日的服务却被忽视。但孔子的回应,正是要纠正这种片面理解:仁的价值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是否遵循 “己欲立而立人” 的根本原则。正如《孟子?尽心下》所言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而非单纯的物质给予。
二、何事于仁:圣与仁的境界分野
孔子将 “博施济众” 提升至 “圣” 的境界,绝非否定其价值,而是明确圣与仁的层次差异。“圣” 在甲骨文中作 “耳” 形,意为 “通达事理”,《说文解字》“圣,通也”,后引申为 “超凡入圣” 的最高境界。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圣是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的外在功业,仁是 “己欲立而立人” 的内在德性;圣是尧舜级别的理想状态,仁是每个人可践行的日常修为。
尧舜 “犹病诸” 的感叹,揭示了圣境的难以企及。尧帝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却仍 “忧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尚书?尧典》记载他 “求能治水者”,四岳推荐鲧,尧虽知鲧 “方命圮族”,仍 “试可乃已”,最终鲧治水九年 “功用不成”,尧不得不另寻贤才;舜帝 “举八元八恺,去四凶”,八元 “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八恺 “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四凶 “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却因 “子商均不肖” 而禅位于禹,《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始终存有遗憾。这种 “病诸” 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圣人对 “博施济众” 的极致追求 —— 正如《中庸》所言 “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越是接近圣境,越能察觉自身不足。
仁与圣的区别,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主体不同。圣是少数统治者的功业,如尧舜禹汤;仁是所有人的德性,“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能践行仁道,如《论语?宪问》中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其二,路径不同。圣需借助权力资源,如 “尧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通过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仁可通过个人行动,如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通过家庭伦理践行仁道。其三,目标不同。圣追求天下太平,如 “尧以天下与舜”,实现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仁追求人际和谐,如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这种分野,打破了 “仁是遥不可及的圣境” 的误解。子路问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答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强调仁的践行完全取决于自身。正如《周易?系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仁是 “尽性” 的功夫,圣是 “至命” 的境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当代社会常将 “圣人” 标签贴在道德模范身上,如称特蕾莎修女为 “圣人”,却忽视了她 “从身边小事做起” 的仁行 —— 她在加尔各答贫民窟为垂死病人擦洗身体,为饥饿者提供食物,这些 “能近取譬” 的行动,正是 “仁” 的体现。孔子的智慧在于:不否定圣境的崇高,更强调仁行的可行,让普通人在 “能近取譬” 中找到道德方向。
三、己欲立而立人:仁道的核心要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对仁的经典诠释,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关系。“立” 指安身立命,如 “三十而立” 的事业根基,《论语?为政》中孔子自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即建立起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