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中庸至德:久湮的中道之光(3 / 6)

加入书签

;陆王心学主张 “心即理”,虽重视内在觉悟,却有时忽视外在规范(不及)。这种理论上的偏颇,使中庸之道始终未能真正深入人心。

明清时期,中庸逐渐沦为 “乡愿” 的代名词。《论语?阳货》中孔子批评 “乡愿,德之贼也”,乡愿是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的伪君子,与真正的中庸有本质区别。明清官场的 “和稀泥”“打圆场”,民间的 “不得罪人”“明哲保身”,都是对中庸的误解与异化。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批判宋明理学 “以理杀人”,正是看到了这种伪中庸对人性的压抑。

四、孔门践行:弟子们的中庸探索

孔门弟子中,颜回最得中庸精髓,却 “不幸短命死矣”(《论语?先进》)。他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贫困中保持安和(中);他 “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对孔子的教诲既不盲目服从(过),也不轻易质疑(不及);他问仁时,孔子答 “克己复礼为仁”,他能领悟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的中庸内涵,这种 “闻一知十” 的悟性,使他成为孔门中最接近中庸的弟子。

子贡以言语见长,在经商与行道中践行中庸。他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经商时既追逐利润(不过),又 “富而无骄”(非不及);他出使列国时,既 “辩才无碍” 以成事(不过),又 “出使不辱君命” 以守礼(非不及);他评价孔子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既推崇师道(不过),又不神化夫子(非不及),这种平衡的智慧,使他成为孔门中践行中庸的佼佼者。

子路的性格虽 “行行如也”(《论语?先进》),有 “过” 的倾向,却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趋近中庸。他在卫国为官时,既 “片言可以折狱”(《论语?颜渊》)以行刚,又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以行柔;他在 “蒯聩之乱” 中,既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以尽忠(不过),又 “君子死,冠不免” 以守礼(非不及),最终 “结缨而死”,用生命诠释了中庸的 “守经达权”。

冉有长于政事,在施政中体现中庸。他为季氏宰时,既 “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论语?先进》)以满足大夫需求(不过),又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论语?八佾》),虽未能阻止季氏僭礼,却也未助纣为虐(非不及);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绝粮仍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论语?先进》),保持镇定,这种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论语?述而》)的态度,正是政事中的中庸。

五、中庸与异端:中外思想的对话

中庸思想并非中华文明独有,在世界其他文明中也有类似的智慧,只是表述不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 “中道学说”,认为 “德性是一种适度,因为它以居间者为目的”,勇敢是怯懦(不及)与鲁莽(过)的中道,节制是放纵(过)与禁欲(不及)的中道,这种思想与孔子的 “过犹不及” 惊人地相似,只是亚里士多德更注重逻辑论证,孔子更强调实践智慧。

佛教的 “中观” 思想,与中庸有相通之处。龙树菩萨在《中论》中提出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反对 “有” 与 “无” 的极端,主张 “诸法空相” 的中道,这种对二元对立的超越,与中庸的 “执两用中” 有精神上的契合。但佛教的 “中” 更偏向出世的解脱,儒家的 “中庸” 更注重入世的践行,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道家的 “守中” 思想,与中庸既有联系又有差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