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汶上之风:闵子骞的拒仕操守(5 / 12)

加入书签

权的核心是 “僭越”。他们不仅在军事、经济上掌控国家,更在礼仪上挑战周天子权威。《论语?八佾》详细记载:“季氏旅于泰山”,祭祀本应由天子主持的泰山之神;“季氏舞八佾”,使用六十四人的舞蹈队伍,远超诸侯应有的三十六人规格。孔子对此痛心疾首,认为这是 “天下无道” 的标志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论语?季氏》)

闵子骞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 “陪臣执国命” 的季氏。费邑作为季氏的根据地,是其对抗公室、控制鲁国的重要筹码。任命闵子骞为费宰,既有拉拢人才的意图,也有将其纳入权力体系的考量 —— 如果连以德行着称的闵子骞都接受任命,季氏的统治就更具 “合法性”。

但闵子骞的操守像一把利剑,刺破了季氏的伪装。他的拒绝传递出明确信号:权力可以收买利益,却无法收买良知;可以控制疆域,却无法控制人心。这种对抗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家语?颜回》记载,孔子听闻闵子骞拒仕后,赞叹道:“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亦不间于其君大夫之言。” 这里的 “不间于其君大夫之言”,正是对他不屈服于强权的肯定。

季氏对闵子骞的拒绝并非无动于衷。据《礼记?檀弓》记载,后来季氏又想任命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 “固辞”,甚至 “退而之汶上”,用实际行动表明立场。季氏最终未再强求,这既显示了闵子骞的坚定,也反映出强权对德行的某种忌惮 —— 即使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中,道德的光芒仍能让权力有所收敛。

十、闵子骞的教育实践:拒仕后的行道方式

闵子骞拒绝为季氏服务后,并未消极避世,而是选择以教育传播道义,这种 “退而育人” 的方式,成为他行道的另一种途径。

在曲阜孔庙的 “圣迹殿” 中,有一幅 “闵子骞讲学” 图:他坐在杏坛之上,弟子们环坐四周,手中捧着竹简,神情专注。图中背景是简陋的茅屋,与季氏的宫殿形成鲜明对比,却洋溢着浓郁的学术气息。这幅图虽为后世所作,却真实反映了闵子骞的教育实践。

闵子骞的教育内容以儒家伦理为核心,尤其注重 “孝” 与 “义” 的传授。《孔子家语?弟子行》记载,他教导弟子 “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将家庭伦理扩展到社会伦理。他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常以自身经历为例,如讲述 “芦衣顺母” 的故事,让弟子理解 “孝” 不仅是顺从,更是包容与关爱。

他的弟子中不乏后来的贤达之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索引记载,闵子骞的门人 “有若、曾参之流”,虽未必直接受教,却深受其思想影响。有若提出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与闵子骞的谦和品格一脉相承;曾参强调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也体现了对道德操守的重视。

闵子骞的教育实践,展现了士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另一种可能 ——当仕途受阻时,教育成为传承道义的薪火。这种 “退而不休” 的精神,影响了后世无数教育家:孟子 “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滕文公下》),周游讲学传播思想;朱熹在白鹿洞书院 “讲学授徒,着书立说”,将理学发扬光大。

十一、汶上意象的文学演绎:从《论语》到后世诗词

闵子骞 “必在汶上” 的宣言,让汶水成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历代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抒发对操守的赞美与坚守。

汉代《古诗十九首》中有 “汶水汤汤,行人思乡” 之句,虽以汶水写乡愁,却隐约可见闵子骞故事的影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