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6章 锦臆奋张凝晓旭疏翎纷落点苍苔(5 / 7)
切记,只记录,不干预,回来后直接报我,不许告诉任何人。”
赵烈接过密信,藏在衣襟内侧:“郡王放心,属下定不辱命。”
临行前,萧栎又叮嘱:“避开玄夜卫的探子,也避开石崇的人——江南是他们的地盘,若被现,不仅你危险,陈默也会受牵连。”
赵烈点头,次日便带着简单的行囊,扮成贩卖丝绸的商人,踏上前往江南的路。
一个月后,赵烈带回了详实的记录:“苏州义仓每日按时放粮,每人二升,无克扣;淮安义仓有两名小吏克扣粮,被陈忠侍郎查出,已收押;但扬州义仓的粮还缺五千石,地方官说是‘漕粮未到’,实则被石崇的旧党(扬州知府李达)挪用给盐运司了。”
萧栎将记录整理成密折,没有通过礼部,也没有通过玄夜卫,而是趁入宫见萧桓时,亲手递上:“皇兄,这是江南赈灾粮的实情,臣弟私下查的,供皇兄参考。”
萧栎的儿子萧烨(年十六),今年到了入国子监读书的年纪。
按《大吴宗室制度》,宗室子弟可“荫补”
入国子监,无需考试。
可萧栎却对萧烨说:“你要入国子监,需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考取,不许提‘昌顺郡王之子’的身份,若考不上,便在家中读书,直到考上为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郡王府书房的烛火已燃至过半,案上并排放着《大吴宗室制度》与《论语集注》,书页间夹着的素笺上,是萧栎亲笔抄录的“国子监招生章程”
。
十六岁的萧烨捧着准考证,指尖在“荫补”
二字上反复摩挲,终于忍不住开口:“父亲,按《大吴宗室制度》,宗室子弟入国子监可‘荫补’,无需考校,儿子为何还要苦读备考?”
萧栎放下手中的朱笔,目光落在儿子尚带稚气的脸上,指尖在《大吴宗室制度》“荫补条款”
旁轻轻划过,语气沉了沉:“荫补是祖制,却也是‘特权’的活靶子。
你若凭荫补入监,外臣定会说‘昌顺郡王之子靠身份,无真才实学’——为父是前帝,如今因三策受朝野瞩目,石崇之流正盯着找咱们的错处,你若用荫补,岂不是给他们递了话柄?”
他顿了顿,伸手抚了抚萧烨的头,语气软了些,“再者,读书是为你自己,不是为这‘郡王之子’的名头。
凭真本事考上,旁人便无二话,你在国子监读书,也能挺直腰杆。”
萧烨看着父亲指尖下《大吴律》“宗室不得恃权逾制”
的条文,忽然懂了——父亲不是不让他省心,是怕他因“身份”
遭人非议,更怕连累整个家。
他攥紧准考证,点头道:“儿子明白了,定不借荫补,凭真本事考进国子监。”
自此,郡王府的晨雾总比别家早散——寅时刚过,萧烨便捧着《尚书》在窗下诵读,喉间因晨起的寒凉紧,萧栎便亲手煮了姜茶端来,待他暖过身子,再就着烛火讲“尧舜之治”
;白日里,萧烨默写《礼记》,错一个字便罚抄十遍,萧栎坐在一旁整理宗亲旧账,偶尔抬头,见儿子蹙眉思索,便轻声提点“读经要知其义,非仅记其字”
;亥时过后,府中早已静下来,唯有书房烛火还亮着,萧栎会陪萧烨温书至子时,从不让他熬夜伤神,也不许府中设宴扰他心绪,连其他宗室子弟邀萧烨赴宴,都被萧栎以“备考要紧”
婉拒。
国子监招生考试那日,萧烨穿着一身洗得白的棉布衣,袖口磨出了细毛,腰间系着母亲苏氏缝的布带,混在一群穿绫罗绸缎的宗室子弟中,毫不起眼。
监考官验准考证时,只扫了“萧烨”
二字,见他衣着朴素,竟以为是寻常士子,只叮嘱“莫要舞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