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6章 锦臆奋张凝晓旭疏翎纷落点苍苔(6 / 7)

加入书签

,便放他入场。

考场内,萧烨接过考题,见是“论‘民为贵’”

,心中一稳——这题父亲曾与他细论过,他略一思索,便提笔作答,字迹工整,引经据典,连写三篇,直至交卷时,都未露半分“郡王之子”

的痕迹。

放榜那日,国子监外的朱墙下围满了考生与家人,人声嘈杂。

萧烨挤在人群后,顺着名次往下找,见“第三名萧烨”

三个字时,指尖忍不住攥紧了衣角,又迅平复心绪,转身要走,却被主考官叫住。

那主考官捧着名册,反复核对他的模样,语气满是惊讶:“你便是萧烨?可是昌顺郡王萧栎殿下之子?”

萧烨躬身道:“学生萧烨,确是郡王之子,然入学凭的是考试成绩,与身份无关。”

这话传到周围考生耳中,众人皆叹:“原来郡王之子也凭真本事,难怪能得第三名!”

消息很快传入宫中,萧桓正在御书房与周显议宗室事务,听闻后放下手中的奏折,笑道:“萧栎教子有方啊!

别家宗室巴不得用荫补让子嗣走捷径,他偏教儿子苦读应试,既堵了外臣‘宗室恃权’的非议,又给宗室立了‘凭才立身’的规矩,这份分寸,不是谁都有。”

周显躬身应道:“陛下所言极是。

前些时日还有宗室递折求荫补,说‘祖制当循’,反观萧栎殿下,从不借身份谋私,连子嗣入学都守规矩。

如此一来,外臣再无‘宗室搞特权’的话柄,陛下治理宗室也更省心。”

萧桓拿起案上玄夜卫报来的密报——上面详细记着萧烨寅时读书、萧栎亲手辅导的情形,嘴角笑意更浓:“萧栎深知‘树大招风’,也懂‘宗室安则朝局安’,他不争权,不越界,连家人都约束得妥当,这样的宗室,朕如何能不放心?往后宗室子弟入学,便该以萧烨为表率,少些特权念想,多些真才实学。”

天德二年夏,萧栎的“自处之道”

渐显成效:退回石崇礼物,破了构陷计;理宗亲账,赢了宗室信任;查赈粮密报,获了萧桓认可;约束家人,堵了朝臣非议;民间议论虽仍有,却因“说书段子停讲”

渐淡。

朝局也因他的“低调办实事”

有了微妙变化:石崇想拉拢或构陷他的计皆落空,旧党在江南的势力因清查赋税渐弱;谢渊、王瑾等新政派虽未与他结盟,却认可他“为民办实事”

的立场;中立派张文、林文则将他视作“宗室安分”

的标杆,在吏部考核、礼部事务中,多以“不违宗室本分”

为准则。

玄夜卫的监控仍在,却从“防异动”

变成了“护安全”

——周显给萧桓的密奏中,多了“栎无任何越界之举,所办实事皆利民生,可放宽监控”

的建议。

萧桓批复:“可减探子一人,保留必要监控,勿扰其府中安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暮色下,萧栎坐在院中的石凳上,看着赵烈带回的江南流民安置新册,上面写着“苏州流民九成归田,淮安义仓粮足,扬州挪用粮已追回”

他浅啜一口温粥,粗瓷碗映着他平静的面容——这便是他要的立足之地:不恋权位,不涉党争,只做个“办实事的宗亲”

,护得民心,也护得家人安稳,不负萧桓那句“贤弟”

的信任。

片尾

天德二年秋,萧栎的“自处之策”

终获朝野认可。

石崇因“拉拢萧栎不成、江南旧党被清查”

,被萧桓削去“镇刑司副提督”

之职,改任闲职,旧党势力进一步衰落;谢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