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6章 锦臆奋张凝晓旭疏翎纷落点苍苔(4 / 7)

加入书签

>

给脸不要脸!”

刘达在一旁小心翼翼地问:“大人,现在怎么办?要不要散播‘萧栎轻视旧臣’的流言?”

石崇喘了口气,捡起信,展开重新看了遍,忽然冷笑:“不必。

他退礼,说明他怕了,怕沾盐运的事。

咱们换个法子——让人去江南盐运司,说‘萧栎要查盐运贪腐’,让谢渊的人以为萧栎要跟他们抢权,再让盐运司的旧党‘反抗’,坐看他们斗起来。”

这是“借刀杀人”

的计,想让谢渊误会萧栎,借新政派的手打压他。

可石崇没想到,玄夜卫的探子早已截获他与江南盐运司的密信,快马报给周显,周显又连夜奏给萧桓。

“石崇这是狗急跳墙了。”

萧桓看完密信,对周显道,“你去给谢渊递个话,说‘萧栎只理宗亲事务,不涉盐运’,别让他误会。”

周显应道:“臣遵旨!

那萧栎大人那边,要不要告知?”

萧桓摇头:“不用,让他自己应对,朕倒要看看,他能不能识破这计。”

萧栎确实察觉到了异常——送回木匣后,府外的玄夜卫探子多了一倍,且频繁与京中联络。

“定是石崇又有动作。”

他召来心腹,“你去江南,找陈默的儿子陈安,让他打听盐运司最近有没有‘萧栎要查盐运’的传言,若有,让陈默暗中澄清,别让谢渊的人误会。”

李谦领命而去,萧栎知道,这场暗斗,他躲不开,只能接。

处理完石崇的事,萧栎将重心放在宗亲封地旧账上。

那本账册记录了大吴二十余名宗室在各地的封地情况,其中“吴县宗亲萧伦占民田三十亩”

“常州宗亲萧远欠赋税五百两”

的记录,尤为刺眼——宗室侵占民利,是民生之害,也是朝堂之耻。

他没有直接奏报萧桓,而是亲笔给萧伦、萧远写信。

给萧伦的信中,他没提“占田违法”

,只写“昔年父皇(永熙帝)常说‘宗室当为百姓表率,不可夺民之利’,吴县百姓因水患已苦,若宗亲再占田,恐失民心,于宗室不利”

;给萧远的信则说“赋税是国库之本,边军需粮饷,若宗亲欠税,恐让朝臣非议‘宗室自私’,影响陛下对宗亲的信任”

信写好后,他让管家亲自送去,叮嘱“只送信,不说话,若对方问起,就说‘郡王念及宗亲情谊,私下提醒’”

管家不解:“郡王为何不按《宗室管理制度》报礼部处置?私下提醒,恐他们不听。”

萧栎道:“若报礼部,便是‘宗室互参’,会让石崇抓住把柄,说‘宗亲不和’;私下提醒,既显情谊,也给他们留了悔改的余地——若不听,再报不迟。”

十日后,管家回报:“萧伦大人已将民田还给百姓,还捐了五十石粮给吴县义仓;萧远大人也补缴了赋税,说‘多谢郡王提醒,险些犯了大错’。”

萧栎闻言,松了口气,将账册上的记录划去,旁边批注“已劝改,民心安”

——这便是他要的结果,不张扬,却实在。

处理完宗亲账,萧栎又想起江南的赈灾粮。

三策中虽定了“调二十万石粮赈灾”

,可他总怕地方官再克扣——石崇的旧党在江南仍有势力,陈忠、周显的清查未必能全覆盖。

他召来另一名心腹,此人曾随他在蜀地赈灾,懂民间疾苦,且行事谨慎。

“你乔装成商人,去江南苏州、淮安,查赈灾粮的放情况。”

萧栎将一封密信交给赵烈,“这是给陈默的,他会帮你联络织造局旧部,走访流民安置点,记录‘义仓放粮是否按时、每人领粮多少、地方官有无克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