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章 七步吟未尽谁怜同血人(2 / 6)

加入书签

听这些话——当年陛下困南宫,寒冬里连炭火都没有,是谁托内务府老总管,把驱寒药材藏在账本夹层递出去的?是谁让谢大人精准摸到南宫换班时辰,送进去两批棉衣的?若不是郡王,陛下在南宫还得多受些苦。”

刘焕点头,目光落在宫道尽头的朱门上,语气审慎:“王大人说得对,只是郡王行事隐秘,不愿声张罢了。

昨儿陛下提‘南宫棉衣’,话里已有肯定,这些人还在嚼舌根,无非是怕郡王获信,旧党再无翻身余地。”

两人说话时,身后传来轻响,是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乔装的内侍,正端着拂尘,看似整理衣袍,实则指腹在袖中密录簿上飞快书写:“刘达议栎‘置身事外’,王瑾辩栎‘暗送棉衣’,两派对立显。”

第二节旧党窥隙:借议难,暗藏祸心

刘达见周瑞不接话,又转向其他旧党官员——原诏狱署主事孙谦、理刑院评事吴安,三人凑在一处,声音更低:“你们说,陛下如今虽没处置郡王,可若咱们能找出他‘复辟时私通瓦剌’的证据,是不是能……”

孙谦连忙摆手,眼神慌乱:“刘主事慎言!

玄夜卫的人还在呢,这话要是传出去,咱们都得完!”

吴安却眼珠一转,压低声音:“证据倒未必找‘私通’,找‘私通谢渊’也行——当年郡王递密信给谢渊,没经礼部报备,这就是‘宗室私通外臣’,按《大吴律?宗室篇》,可是大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刘达眼睛一亮,连忙道:“吴评事说得对!

咱们找内务府的旧人,问问当年递账本的事,只要有人肯指证,就能把水搅浑——到时候陛下就算想保郡王,也得顾及律法!”

三人自以为说得隐秘,却没察觉身后不远处,秦飞乔装的内侍正将他们的话一字不落地记在密录簿上,连“找内务府旧人”

的细节都没漏。

此时,吏部尚书李嵩从奉天殿出来,见三人聚在阴影里,便缓步走过去,咳嗽一声。

刘达三人连忙躬身:“李大人!”

李嵩扫了他们一眼,语气平淡却带着威严:“朝堂议论,不可逾矩。

郡王的立场,陛下自有判断,轮不到你们置喙。”

话虽如此,他却没明确禁止,反而用眼角余光扫过密录簿的方向——他知道玄夜卫在监控,故意说“陛下自有判断”

,是想让探子传到萧桓耳中,暗示“群臣关注此事,陛下需给说法”

秦飞将李嵩的反应记下,心中冷笑——旧党想借议论逼陛下表态,却不知陛下早已洞悉。

他悄悄退开,往玄夜卫衙署方向走,需尽快将这些议论汇报给周显。

王瑾与刘焕走至宫道中段,遇上刚从兵部衙署赶来的兵部侍郎杨武。

杨武手中拿着谢渊刚拟好的《边镇联防疏》,见两人神色凝重,便问:“王大人、刘大人,可是为方才的议论烦心?”

王瑾点头:“旧党那帮人,又在嚼郡王的舌根,说他‘置身事外’,还想找‘私通’的由头。”

杨武闻言,将疏稿揣进袖中,语气坚定:“他们这是忘了!

去年陛下复辟前,谢大人从大同调兵,需经京师九门,是郡王借‘宗室巡查’的名义,把九门守将的换班表递过来的——不然谢大人的兵怎么能悄无声息进城?还有,郡王府的管家,至今还在帮谢大人打理边镇将士的家属安置,这些都是实证,哪来的‘置身事外’?”

这话里的细节,是谢渊私下与杨武提过的,特意让他在适当时机说出,以堵旧党之口。

刘焕连忙道:“杨大人说得对!

咱们得把这些实证透出去,不然旧党只会越说越离谱。”

王瑾却摇头:“不可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