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章 七步吟未尽谁怜同血人(1 / 6)

加入书签

卷语

昌顺郡王萧栎入宫探帝归邸后,朝堂私议渐起。

旧党余党(原镇刑司、诏狱署属吏)聚于廊柱阴影,疑萧栎“复辟之际居邸深闭,未一言支持,未遣一卒相援,身为宗室望,徒负‘忠’名”

;忠良臣僚(礼部尚书王瑾、户部尚书刘焕等)则于朝退途中辩之,言“昔年萧桓困南宫,寒冬断炭,栎曾托内务府老总管,以账本夹层递密信,泄宫监换班时辰、瓦剌使者行踪,助谢渊精准送棉衣、驱寒药,行事隐而不彰,非真置身事外”

;中立臣僚(吏部侍郎张文、礼部侍郎林文等)则默察萧桓对宗室之态,未敢轻一言——或恐触帝忌,或惧涉党争,皆待帝意明而后定。

时少保兼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察此异动,恐私议生乱,密令北司指挥使秦飞遣探子乔装内侍、廊下杂役,散于宫道、奉天殿侧,袖藏密录簿,逐字录群臣私语,入夜整理成册,连“刘达议寻内务府旧人证‘私通’”

“王瑾提‘南宫递药’实证”

等细节皆备,封入密函奏与萧桓。

此议非仅辨萧栎之立场,实为臣僚窥测帝权对宗室之容忍尺度,以定自身朝堂站队之暗局:旧党欲借议难,若萧桓厌栎,则顺势攻讦,动摇宗室根基;忠良欲护萧栎,若萧桓惜旧情,则助固朝局;中立者则观帝之言行,择其从之,避祸保身。

萧桓览密奏后默而不,未置一词评断。

次日早朝,甫升座即召谢渊出列,令奏边镇联防之策、大同卫火器调度之事。

谢渊遂捧《边镇联防疏》奏报“瓦剌虽遣使求和,仍增兵边境,需遣三千火器援大同卫,京营副将秦云可护送至镇”

,萧桓当即传旨令工部尚书张毅赶造火器、岳谦筹备接收,群臣注意力尽聚边防重务,私议遂渐平。

经此一役,宗室“安分守职则安,逾矩干政则危”

之界,愈明晰——萧桓以“默驭议、借事转轨”

之法,既护萧栎于无形,又显帝权控舆论之威,一举两得。

宫道青石板上,朝靴碾尘之声裹着细碎私语,或疑或辩,暗涌难掩;御殿檐角铜铃,风过轻摇间藏着未说透的权谋——这场看似自的朝议,自始至终皆是萧桓帝权掌控下的舆论试探:验臣心之向背,定宗室之疆界,固朝局之安稳,其深谋远虑,已藏于“不言”

之中。

七步叹?同根

同根生帝胄,一殿分君臣。

炉烬煎心苦,案牍拭泪频。

权锋划疆界,旧暖烙衣尘。

七步吟未尽,谁怜同血人?

早朝的钟鸣余音刚散,奉天殿外的宫道上,朝靴碾过青石板的声响里,藏着细碎的私语。

东列旧党余孽——吏部尚书李嵩的属官、原镇刑司主事刘达,缩在廊柱阴影里,手肘碰了碰身旁的工部侍郎周瑞,声音压得只剩气息:“周大人,你昨儿见没?昌顺郡王入宫,陛下虽没明说什么,可他自复辟以来,除了递过两本‘宗室子弟言行册’,连句‘支持复辟’的话都没有——这算哪门子宗室?”

周瑞指尖摩挲着朝笏边缘,眼神闪烁——他刚因旧党牵连被贬过,如今不敢再贸然站队,却也不愿违逆李嵩的意:“刘主事说得是……只是郡王毕竟是前帝,行事或许有难处。”

刘达冷笑一声,往四周扫了眼,见没人注意,声音又低了些:“难处?谢大人当年在边镇,顶着石迁的压力还敢筹赎金;京营秦云将军,提着脑袋护城门,他倒好,府门深闭,跟没事人似的——依我看,是怕复辟不成,连累自己!”

这话里带着挑拨,想引周瑞附和,好日后拿“议论宗室”

做文章。

廊柱另一侧,礼部尚书王瑾正与户部尚书刘焕并肩而行,听着阴影里的私语,王瑾眉头微蹙:“刘大人,你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