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章 老骥伏枥心犹壮潜龙出渊气自奇(5 / 6)

加入书签

却不知这插曲,已为《宗室管理制度》敲定了“恩威并施”

的基调。

萧栎回到外邸,径直走进书房,从书架最上层取下一个紫檀木匣——里面放着永熙帝赐的《资治通鉴》、当年的内务府账本,还有几封旧家书。

他打开匣子,将那枚玉扣放在账本旁,指尖轻轻拂过玉上的“桓”

与“栎”

字,嘴角露出久违的笑。

管事进来禀报:“郡王,玄夜卫的人刚才来传周显大人的话,说‘陛下令宗室邸宅每季度递一次子弟言行册,您这里……需明日便递。

’”

萧栎点头:“知道了,你去把府里子弟的名单拿来,我亲自核对,确保没有与旧党往来的。”

他知道,这是萧桓对宗室的“常规监控”

,也是《宗室管理制度》的预演,自己唯有照做,才能安稳。

管事递来名单,萧栎逐一看过,在“萧瑜(长子)”

“萧诺(次子)”

旁画了圈:“这两个在太学读书,你去叮嘱他们,只许专心学业,不准议论朝政,更不准与朝臣子弟私交。”

他对子弟的约束,比萧桓的要求更严——经历过南宫的动荡,他比谁都清楚,安分才是宗室的生路。

夜深时,萧栎仍在书房翻看那枚玉扣,窗外的月光照在玉上,映出清冷的光。

他想起萧桓在御殿说的“守本分”

,想起谢渊的忠勇,忽然明白:大吴的江山,不是靠某个人的权力,而是靠“君臣守职、宗室安分”

的平衡——这枚玉扣,不仅是兄弟情的见证,更是这份平衡的象征。

萧栎离开后,萧桓与刘焕议完江南政务,便召来周显、王瑾、张文三人。

御殿内的茶已凉透,萧桓将那本密录簿递给三人,道:“萧栎的言行你们看看,宗室安分,朝局便稳。

王瑾、张文,《宗室管理制度》要加两条:一是‘宗室子弟不得入太学议论朝政’,二是‘外邸需每季度递子弟言行册’,既给宗室体面,也防他们越界。”

王瑾接过密录簿,翻看后道:“陛下英明。

加这两条,既能约束宗室,又不显得苛责,符合‘恩威并施’的祖训。”

张文也道:“臣这就去修改草案,明日便可往各宗室邸宅征求意见。”

周显看着密录簿上“萧栎递密信”

的隐性记录,道:“陛下,萧栎虽安分,却也与谢渊有隐性交集,需令玄夜卫多关注谢渊与宗室的往来,防‘臣与宗室勾结’之患。”

萧桓点头:“可,但不可过度监控,只要他们不越权,便留余地——谢渊是柱石,萧栎是宗室望,二者不可生隙。”

三人离开后,萧桓拿起那枚玉扣(萧栎忘在御案上),指尖摩挲着“栎”

字,心中暗道:这枚玉扣,便作为《宗室管理制度》的“信物”

吧,既记旧情,也明规矩。

他将玉扣放回抽屉,与《宗室管理制度》草案放在一起——旧情与规矩,终将在这份制度里,找到最妥帖的共存方式。

次日清晨,《宗室管理制度》修改草案往各宗室邸宅,萧栎收到后,第一时间召集府中管事,逐条研读,尤其是“子弟不得入太学议政”

“每季度递言行册”

两条,他特意让管事抄录下来,贴在府中显眼处。

与此同时,谢渊收到周显的密信,告知“萧栎曾递密信助南宫”

,谢渊心中了然——当年他能精准送棉衣,全靠那几本“内务府旧账”

,如今终于知道是谁所递。

他提笔给周显回了封信:“萧郡王安分守己,与旧党无涉,可放宽监控,重点盯防其他宗室子弟。”

他不愿因“密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