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 休言白屋无高义冠盖岂皆为仁人(6 / 6)
”
之罪,被判处斩,其党羽或流放、或贬谪,旧党彻底覆灭。
周德与徐靖被流放三千里,终生不得回京。
李嵩被贬为庶民,隐居乡野,再无音讯。
谢渊继续兼领兵部、御史台,协助萧桓整顿吏治、加强边防、安抚百姓。
次年春,江南水灾,刘焕与陈忠按萧桓的旨意,调拨三十万两白银赈灾,陈忠亲自前往江南督办,确保粮饷落到灾民手中。
夏,宣府卫遭遇瓦剌入侵,岳谦与李默领兵迎战,谢渊调派京营副将秦云携火器支援,大败瓦剌,斩数千级,边镇从此安稳。
秋,张毅与周瑞主持修建的江南水利工程完工,灌溉良田百万亩,百姓丰收,都道“萧帝英明,谢大人贤能”
。
朝会之上,萧桓看着百官,感慨道:“今日大吴清明,百姓安乐,皆赖谢卿与诸位忠臣之力。
朕愿与诸位一同,为大吴中兴,为百姓安乐,倾尽所有!”
百官躬身应道:“臣等愿随陛下,共兴大吴!”
谢渊站在朝班中,望着龙椅上的萧桓,心中明白——这便是他一直追求的“江山为重,百姓为安”
。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年奉天殿对峙之役,实为大吴中兴之转折。
谢渊以铁证破谗言,借官制匡正义,显忠良之毅;萧桓明辨忠奸,肃清旧党,彰帝王之明;王瑾、李穆、陈默诸臣同心协力,展贤臣之德。
此役非仅破一党之谋,更立‘证为凭、律为据、正必胜邪’之则,为后世朝堂立镜鉴。”
奉天殿的金砖,曾映过周德的谗言、石崇的野心、李嵩的私念,却终在谢渊的铁证下,照出奸佞的丑恶,显露出忠良的光芒。
那些泛黄的账册、残破的密报、温润的玉佩,不仅是谢渊的清白之证,更是大吴官制严谨、民心向背的见证——官制为盾,可防乱政;证据为刃,可破谗言;忠良为柱,可撑江山。
谢渊的故事,终将载入大吴史册,成为后世为官者的典范——以正立身,以证行事,以忠报国。
而天德元年的这场对峙,也将永远提醒世人:谗言可惑众,却难敌铁证;奸谋可一时,却难敌正义;唯有坚守初心,同心协力,方能护江山安稳,让百姓安乐。
ha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