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休言莲荷名殊处一花一叶总含柔(1 / 7)

加入书签

卷语

《大吴通鉴?证诬录》载:“天德年间冬,奉天殿辨诬,谢渊呈德佑年间谈判文书毕,萧桓御案亲验。

文书载十七次折冲细节、赎金筹措明细,附刘焕批红、林文勘印、王瑾等联名,更有谢渊‘夜议对策’朱批——墨色深淡不均,显是熬夜书写时墨锭未磨匀。

周德同党疑‘文书后补’,林文取礼部存档副本对质,副本边缘盖有德佑年间每季度核验的朱印,从冬到秋共十二枚,印泥色泽随季节深浅不一;张启呈墨痕勘验报告,证文书所用松烟墨含德佑年间边地特有的炭粒,非近年油烟墨;刘焕复证户部账册与文书赎金明细丝合,连当票拓本的磨损痕迹都完全对应。

萧桓乃悟谢渊之忠,疑云尽散,旧党构陷之谋遂破。

此役以文书为凭,以规制为盾,实为大吴‘以史证忠、以律护正’之典范。”

奉天殿的烛火映着御案上的文书,桑皮纸纹理粗疏,带着德佑年间边地战乱时特有的纤维杂质,纸页间的墨痕与印鉴,不仅是往事的记录,更是忠良赤诚的见证,终将驱散谗言的阴霾。

咏荷

碧叶妆池翠盖浮,荷莲本是一家俦。

露凝圆玉滚青瓯,风引绿裳拂素流。

红粉映波亭亭立,嫩苞凝馥待蝶留。

曲岸烟微笼浅渚,斜晖影里泛轻舟。

休言莲荷名殊处,一花一叶总含柔。

奉天殿内,烛火跳动的光影落在御案上,那叠德佑年间的谈判文书由内侍双手托着,桑皮纸纹理粗疏,边缘因年月久远而微微脆,与近年绵软的宣纸截然不同。

萧桓指尖先触到文书封皮,能触到德佑年间文书特有的脆硬质感,封皮上“德佑年间与瓦剌谈判录”

的标题,是谢渊惯有的楷书,墨色偏青灰——那是松烟墨的特质,与近年油烟墨的乌黑截然不同。

他缓缓翻开第一页,“德佑年间冬,与瓦剌第一次谈判录”

的字样映入眼帘,正文记着:“瓦剌使者额森提出‘割宣府、大同二卫,赎金三十万两’,臣渊以‘疆土乃列祖所留,不可割让’拒之,议至三鼓,额森暂退,约三日后再议。”

页边谢渊的朱批小字墨色略深,笔锋间带着熬夜的滞涩,“夜与林文、王瑾议,瓦剌久困漠北,粮秣不足,可拖待其疲,再减赎金”

——末尾“疲”

字笔画稍重,显是写到此处时指尖因寒冷而微颤,可见当时议事至深夜的仓促。

萧桓继续翻看,第二页记第二次谈判细节时,夹着一张小小的血书拓片,虽已褪色,却仍能辨出“愿与边镇共存亡”

的字样,旁边注着“大同卫将士三百七十三人联名,赵武将军领衔”

拓片边缘沾着些许暗红痕迹,非墨非印,是德佑年间血书干涸后特有的渍痕,用指尖轻触,能感到细微的凹凸感。

翻至赎金筹措明细页,“国库拨十万两(刘焕尚书批‘照’),民间募捐五万两(王瑾主事监收),臣府变卖田产、夫人典当嫁妆共五万两(附当票存根拓本)”

的记载清晰可见。

萧桓指尖在“臣府变卖田产”

几字上停顿良久,抬眼时眼底的疑虑渐散——他早知谢渊清廉,府中仅有田产三百亩,竟为救太上皇尽数变卖,连夫人的嫁妆都典当,这份赤诚,绝非“慢待君父”

之人所能有。

当票拓本上“宝昌号”

的戳记边缘磨损,与户部存档的德佑年间当票戳记完全吻合,连戳记上“昌”

字右下角的缺笔都一致。

读到第十七次谈判录时,萧桓的眉头彻底舒展。

“额森终松口,允‘赎金二十万两,无割地、无岁赐’,约定三日后交付赎金,遣死士护送太上皇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