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 休言白屋无高义冠盖岂皆为仁人(5 / 6)

加入书签

灾。

边镇那边,岳谦接到萧桓的旨意,加强了宣府卫的防务,防止瓦剌趁机入侵——经此一役,边镇将士士气大振,都道“谢大人清白,我等更要守好边疆”

谢渊回到兵部衙署,杨武已将边镇的奏疏整理好,递到他面前:“大人,宣府卫副总兵李默奏请增派火器,大同卫请求补充粮草,您看如何批复?”

谢渊接过奏疏,仔细翻阅,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朝堂清明,边镇安稳,这便是他一直追求的局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日后,谢渊在府中设宴,邀请王瑾、李穆、陈默、林文、张启、周铁、周显、岳谦等人。

宴席虽简,却气氛热烈。

王瑾举起酒杯:“谢大人,此次若不是您力挽狂澜,我们这些德佑旧臣,恐怕还要被旧党打压!”

李穆也道:“是啊!

当年赵将军战死前,曾说‘谢大人定能护好大吴’,今日看来,果然如此!”

谢渊摇头:“诸位谬赞,此次能破诬,全靠大家同心协力——王大人寻账册,李大人取密报,陈统领带证据,林大人调存档,张启大人验墨痕,周铁大人引律法,周显大人护安全,岳将军稳边镇,缺一不可。”

周显笑道:“谢大人太谦了!

若不是您早有谋划,借官制流程为盾,我们也难成事。”

众人忆起德佑三年的艰辛,都感慨万千。

陈默道:“当年潜入漠北,我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没想到还能活着看到旧党覆灭,太上皇安在。”

林文道:“德佑年间,我以为谈判无望,是谢大人一次次修改方案,才让瓦剌让步。”

周铁道:“今日能引律破诬,也是因为谢大人早让我研究《大吴律》中‘证物核验’的条款,可见您的深谋远虑。”

谢渊举起酒杯,对众人道:“今日之胜,非一人之功,是正必胜邪的道理,是大吴官制的力量,更是诸位忠良的初心。

往后,我们更要同心协力,护好大吴的江山,不让德佑年间的牺牲白费,不让永熙帝的教诲落空!”

众人齐声应道:“愿与谢大人一同,护我大吴,守我百姓!”

酒杯相碰,声响清脆,映着烛火,暖了整个谢府。

次日,谢渊应萧桓之召,前往御书房。

萧桓正拿着永熙帝遗留的玉镇纸,见谢渊来,便将镇纸递给她:“谢卿,这玉镇纸,父皇当年说‘沉心立骨,江山为重’,今日送给你,愿你常念此语,助朕中兴大吴。”

谢渊接过镇纸,触手温凉,仿佛能感受到永熙帝的温度:“陛下,臣定不负先帝之望,不负陛下之托。”

萧桓指着案上的《大吴通鉴》,对谢渊道:“朕昨夜读《永熙本纪》,见先帝当年如何整顿吏治、安抚百姓,心中颇有感触。

今日朝堂清明,朕想效仿先帝,减赋税、兴水利、强边防,你看可行?”

谢渊躬身道:“陛下英明!

减赋税可安百姓,兴水利可促农桑,强边防可御外敌,此乃中兴之良策。

臣愿协助陛下,一一落实。”

萧桓点头:“好!

减赋税之事,由刘焕与陈忠负责;兴水利之事,由张毅与周瑞牵头;强边防之事,便交由你与岳谦。

朕相信,有你等忠臣辅佐,大吴定能重现永熙年间的盛世。”

谢渊道:“陛下放心,臣等定全力以赴。”

离开御书房时,阳光正好,洒在皇城的琉璃瓦上,泛着金色的光。

谢渊握着手中的玉镇纸,心中坚定——他知道,中兴之路虽长,但只要君臣同心,忠良在侧,大吴定能走向清明,走向强盛。

片尾

天德年冬,石崇因“通敌构陷、谋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