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9章 瓦剌骄横施压迫忠良刚毅守疆基(2 / 8)
前三年亲拟的八套谈判方案,您还记得吗?第一策是‘减赎金,拒割地’,第二策是‘缓谈判,固边镇’,第三策是‘遣使者,探虚实’……每一套都标注了应对瓦剌不同态度的策略,连使者该说的话、该守的底线,都写得一清二楚。”
谢渊接过文书,指尖抚过熟悉的字迹,仿佛回到了德佑前三年兵部衙署的深夜——烛火通明,案上堆满边镇密报与瓦剌往来书信,他握着笔,一字一句斟酌,生怕哪个词用得不当,激怒瓦剌,或是让大吴吃亏。
他翻到第三策,指着其中一段:“这里写着‘使者见瓦剌领时,需先提太上皇近况,再谈赎金,绝不可先提割地,若瓦剌提及,便以‘疆土乃列祖所留,臣不敢擅许’拒之’——德佑前三年派去的第一个使者,是礼部侍郎林文大人,他便是按这策略,守住了底线,虽未谈成,却摸清了瓦剌的贪欲。”
陈默补充道:“林文大人回来后,说瓦剌领见他不提割地,便拍案大怒,还软禁了他三日,可林文大人始终未松口,最后瓦剌只能放他回来。
您见第一策不成,便启用第二策‘缓谈判,固边镇’,令岳谦将军加强宣府卫防务,又令我带密信给大同的赵武将军,让他主动袭扰瓦剌粮道,逼瓦剌重新回到谈判桌前——那是德佑前三年腊月初,宣府卫的雪下了三天三夜,岳谦将军带着士兵在雪地里扎营,连帐篷都冻住了,却没一人抱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穆点头:“不错!
德佑前三年腊月,赵武将军接到密信后,便挑选了五百精锐,夜袭瓦剌的粮营,烧了他们的粮草,瓦剌果然慌了,又遣使者来京,说‘赎金可减至二十五万两,割地可暂不议,但需大吴每年给瓦剌‘岁赐’五万两’。”
谢渊翻到第四策,冷笑一声:“‘岁赐’?不过是换个名字的贡金!
我当时便在方案里写‘岁赐绝不可许,若瓦剌坚持,便重启战事’,还让第二个使者——兵部郎中张大人,带了边镇将士的联名血书,让瓦剌看看大吴将士的决心。”
王瑾看着文书,感慨道:“大人德佑年间真是用心良苦,每一套方案都考虑到了各种可能,连瓦剌可能提出的‘岁赐’‘和亲’等无理要求,都提前拟好了应对之策。
这些方案,绝非‘不救君父’之人能拟出的,天德元年周德若见过,便不会说出那般荒唐的话!”
谢渊将方案放回案上,沉声道:“这些方案,德佑年间都呈给了时任监国的萧栎,还有内阁存档,天德元年若能取出原本,便是最有力的实证——只可惜,萧栎退位后,内阁档案库由李嵩大人掌管,他恐已将这些方案藏起,甚至销毁。”
陈默听谢渊提及使者,便从靴筒的木盒中,取出三枚小小的铜牌,递给谢渊:“大人,这是德佑年间三位使者的‘通行牌’,每一枚都刻着使者的名字与出使日期,可证三遣使者之事非虚。
第一枚是林文大人的,刻着‘德佑前三年冬,林文使漠北’;第二枚是张郎中的,刻着‘德佑前三年腊,张诚使漠北’;第三枚是玄夜卫百户刘大人的,刻着‘德佑前四年春,刘忠使漠北’。”
谢渊接过铜牌,指尖抚过上面的刻痕,清晰可辨。
他回忆道:“第三位使者刘大人,是玄夜卫百户,懂漠北语言,还会武艺,德佑前四年春派他去,是因为前两位使者都受了刁难,我担心瓦剌再下毒手。
刘大人临行前,我对他说‘若瓦剌敢动你,便趁机逃脱,告知岳谦将军,即刻袭扰瓦剌’,刘大人却笑着说‘大人放心,臣就算死,也要把谈判的结果带回来’。”
陈默点头:“刘大人确实英勇!
他德佑前四年春到漠北后,瓦剌领见他是玄夜卫的人,便怀疑他是来刺探的,要将他处死,刘大人却大声说‘我是来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