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语激声高请储总政暗里私谋夺柄章(1 / 6)
卷语
《大吴会典?礼志》卷三十二《辅政篇》载:“帝萧栎体稍违和,内阁学士王伦等受鲁王余党蛊惑,联名上《请太子总政疏》,谓‘嫡长承统,当早揽权,防权臣擅政’,实则谋借太子年幼,夺军政之权。
时谢渊掌全国军政,兼领御史台,阁议之上,众学士环请其附名,渊袖手不语,唯烛泪滴于疏中‘嫡长’二字,暗显其‘守本分、防乱政’之心。”
此案暗合明代“于谦在景泰朝面对内阁请立太子辅政议,持重不言,避揽权之嫌”
的历史实态——明代宗景泰帝时,朝臣曾请立太子朱见济辅政,于谦以“太子年幼,需权柄制衡”
为由,不妄附议,终防外戚、阁臣专权之祸。
谢渊之沉默,非怯懦,实乃深谋:既避“干预国本、觊觎权柄”
之嫌,又暗察阁臣谋私之迹,待掌握实据,再破乱局,终护帝系稳固、军政安宁。
内阁深堂,烛火摇红,影动帘扬。
见众卿环立,疏呈“嫡长”
,一人默立,袖敛锋芒。
语激声高,“请储总政”
,暗里私谋夺柄章。
凝眸处,叹烛泪垂落,浸透书行。
忆昔旧党猖狂,借建储议乱国纲。
幸玄夜探实,奸痕显迹;军威镇稳,边尘敛光。
今又窥伺,借“嫡”
谋逆,怎许权归佞幸场?
缄口久,待真机乍现,再破虚茫。
内阁衙署的朱门刚推开半扇,谢渊便闻堂内人声嘈杂。
他身着绯红官袍,外罩墨色鳞甲——肩甲处岳峰旧年的箭痕,在晨光里泛着浅淡的光,指尖抚过,似还能触到当年瓦剌箭矢的寒意。
昨日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的密报还在袖中烫:“内阁学士王伦、李谦近日私会鲁王旧部张承,密谈‘借太子辅政,削谢渊军政权’,暗探已截获其往来书信残片。”
跨进堂内,果见七位内阁学士环立案前,案上摊着一卷黄麻文书,封皮上“请太子萧烨总揽朝政疏”
九字格外醒目。
辅学士王伦身着从二品官袍,见谢渊来,忙上前两步:“谢大人来得正好!
我等拟此疏,请太子殿下以嫡长之尊,总揽朝政,一则固国本,二则防权臣擅政,还请大人附名,以增重疏势。”
其余学士纷纷附和,声音里带着刻意的急切,唯有次辅学士陈敬,垂着眼帘,手指无意识捻着袍角,似有难言之隐。
谢渊的目光扫过案上疏文,开篇便引《大吴律?礼律》“嫡长子承大统,当早习政事”
之语,中段却暗嵌“军政需由内阁协同太子掌领”
之句,字里行间皆藏“削军政权归内阁”
之意。
他缓步走到案侧,未接王伦递来的笔,只指尖轻触疏纸——纸页尚润,显是昨夜仓促写就,墨迹里还沾着些许墨渣,足见其心之躁、谋之急。
“王大人,太子年方七龄,尚在蒙学,总政之事,需禀陛下定夺,我等臣子,怎可妄议?”
谢渊的声音沉得像浸了水的铁,先定“妄议”
之调,避其锋芒。
王伦见谢渊不附议,脸色微沉,却仍强撑着笑道:“谢大人此言差矣!
帝体稍违和,太子总政,是‘嫡长承统’之礼,亦是稳定民心之举。
若待陛下亲定,恐延误时机,让权臣有机可乘——大人掌军政十余年,难道不知‘权柄旁落’之害?”
这话明指“防权臣”
,暗却影射谢渊“权重”
,引得几位附和学士纷纷点头,李谦更是上前一步:“谢大人若不附名,莫不是怕太子总政后,削了大人的兵权?”
谢渊的指节在案上轻轻叩了叩,目光扫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