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枝覆琼瑶凝傲骨影摇残烛忆前踪(1 / 5)
卷语
《大吴帝纪?德佑卷》载:“成武二年冬,南宫西院寒梅始放,太上皇萧桓步至院中,见梅枝覆雪、傲立寒风,忆昔年京师被围时,朝堂议南迁,有大臣持《大吴祖制录》斥‘迁则国亡’,其风骨如梅傲雪。
桓感怀,取炭灰为墨、枯枝为笔,题诗于殿壁,曰‘寒梅映雪立南宫,傲骨如君守大同。
若使当年无直谏,哪得今日见霜红’。
时李嵩党羽欲铲去题诗,幸玄夜卫北司安插亲信暗中护持,方得留存。”
此赏梅题壁之事,非仅“触景生情”
之仪,实为“忆忠良、明己志、寄中兴”
的精神写照——寒梅为喻,映大臣“斥南迁”
之骨;题诗为寄,显萧桓“辨忠奸”
之悟;护诗为证,彰忠良“护主心”
之切。
三者交织,补大吴危局下“皇室忆忠、忠良护主”
的历史闭环。
今唯述桓赏梅题壁半日之独角始末,不涉旁支,以细节显梅之傲、忆之深、志之坚。
南宫雪霁冷霜浓,忽见寒梅绽旧丛。
枝覆琼瑶凝傲骨,影摇残烛忆前踪。
朝堂昔议南迁策,殿上谁持祖制锋?
借得枯毫题壁句,为君传恨与君同。
南宫的冬雪初霁,檐角的冰棱滴着融水,“嗒嗒”
落在青砖上,洇出细小的水痕。
萧桓裹着素色棉袍,踩着残雪步出殿门,棉袍的袖口沾着雪沫,是方才推门时蹭上的——这袍子已穿了半载,里层棉絮板结,寒风一吹便往骨缝里钻,却比李嵩党羽最初给的“囚服”
已好上许多,那是秦飞托人暗中换的,还在袍角缝了层薄绒,虽不显眼,却藏着暖意。
西院的梅树就立在墙角,枝干苍劲,像被寒风揉过的铁骨,枝桠上缀着数十朵花苞,已有半数绽放,花瓣带着雪霜,粉白中透着浅红,在皑皑白雪里格外扎眼。
萧桓伸手拂去枝上的积雪,指尖触到花瓣的冰凉,忽然想起永熙帝当年在御花园种梅时说的话:“梅需经霜雪,方显傲骨;人需经危难,方见忠奸。”
那时他年少,只当是先帝随口闲谈,如今困在南宫,见这寒梅覆雪仍绽放,才懂其中深意。
殿外传来玄夜卫侍卫的脚步声,是李嵩的眼线在巡逻,脚步故意放重,显是在“提醒”
他不可随意走动。
萧桓收回手,装作赏梅的模样,目光却落在侍卫腰间的刀鞘上——那是镇刑司旧部的制式,刀鞘刻着“镇刑”
二字,不是玄夜卫北司的规制,显是李嵩特意调来监视他的爪牙。
侍卫见他只站在梅树下,未靠近院墙,便转身走向别处,靴底碾过残雪,留下一道凌乱的痕迹,像极了当年朝堂上那些“南迁派”
的慌乱。
待侍卫走远,萧桓重新走近梅树,指尖抚过粗糙的梅枝,树皮上的纹路硌着指腹,忽然牵出一段记忆——那年京师被围的第三日,奉天殿内烛火昏沉,吏部尚书率一众官员跪于丹陛,捧着“南迁疏”
喊“瓦剌势大,京师难守,迁南京方保宗庙”
,礼部侍郎跟着附和,说“南京乃龙兴之地,城高粮足,迁之可缓”
,连户部侍郎都递上“通州仓粮仅够十日”
的假账,满殿附和声压得人喘不过气。
那时他坐在龙椅上,望着阶下的官员,心中犹豫——迁,恐失北境;不迁,怕城破国亡。
就在这时,有大臣捧着《大吴祖制录》从班列中走出,绯色官袍的下摆扫过殿阶的积雪,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祖制录》载,元兴帝定京师,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永熙帝临终前,亦嘱‘京师乃社稷根,迁则北境尽失,江南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