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枝覆琼瑶凝傲骨影摇残烛忆前踪(2 / 5)
难安’!
今瓦剌虽围京师,然京营尚有五万兵,边卫援军不日便至,若君臣同心死守,必能退敌;若迁,边军将士寒心,百姓离散,瓦剌必乘势南下,那时江南亦不可保!”
萧桓的指尖停在梅枝的花苞上,忽然想起那大臣当时的模样——左臂因连日操劳肿得老高,却仍挺直腰杆,翻到《祖制录》“元兴帝拒漠北诱降”
篇,指腹点着“宁死不迁,宁战不割”
的朱批,目光扫过阶下的“南迁派”
,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那时户部侍郎还想反驳,说“粮尽兵弱,如何死守”
,那大臣便令玄夜卫呈上密报,揭露户部侍郎私藏粮饷三万石的罪证,满殿瞬间鸦雀无声——那风骨,便如这南宫的寒梅,霜雪压枝仍不折。
萧桓绕着梅树走了半圈,见树底的残雪下,竟有几瓣落梅,沾着泥污却仍透着粉白。
他弯腰拾起一瓣,放在掌心,冰凉的触感让记忆愈清晰——当年他虽被说动,却仍有顾虑,问“若城破,宗庙如何”
,那大臣便跪在丹陛上,声音带着沙哑却格外恳切:“臣愿与京师共存亡!
若城破,臣先死以谢社稷!”
京营将领跟着跪奏“愿死守”
,边军密报亦至“宣府卫援军三日内可到”
,他这才定了“不迁”
之策。
可后来,他被俘瓦剌,听闻李嵩党羽竟借“城防不利”
之由,构陷那大臣“通敌”
,欲夺其兵权,幸得新帝识破奸计,才保下那大臣。
如今想来,若当年无那大臣的直谏,若当年他信了“南迁派”
的谎言,大吴的北境早已落入瓦剌之手,京师的百姓怕是也遭了兵祸。
掌心的落梅渐渐化了,水渍沾在指腹,像一滴愧疚的泪——当年他虽未迁,却也因犹豫延误了几日布防,让边军多流了许多血。
殿外传来小太监的轻唤,是秦飞安插的亲信,手里捧着个布包,低声道:“太上皇,这是秦大人令臣送来的‘炭灰’,说您若想写字,可当墨用。”
萧桓接过布包,触到里面细腻的炭灰,心中一动——秦飞定是知道他见梅忆旧,怕他想题字,才特意送来炭灰。
小太监退去时,又递来一张小纸条:“张文、陈忠已招供,私通瓦剌细作之事属实,秦大人已令张启整理罪证,不日便可呈新帝。”
纸条的字迹很轻,却让他松了口气——奸佞的罪证越来越多,清剿的日子,近了。
萧桓握着布包,走到殿壁前——这面墙是南宫旧殿的遗存,墙面斑驳,还留着当年流寇作乱时的刀痕,却格外平整,正好题字。
他从梅枝上折下一段枯细的枝桠,当作笔杆,又从布包里倒出些许炭灰,用融雪水调了调,炭灰墨便成了,虽不及朱砂浓艳,却透着股质朴的力道。
提笔时,他的手微微颤——不是冷的,是忆起当年朝堂直谏的感动,是愧于当年的犹豫,是盼着忠良得偿的期许。
笔尖落在墙上,先写“寒梅映雪立南宫”
,墨痕虽淡,却将梅树的傲骨映得真切;再写“傲骨如君守大同”
,“大同”
二字特意加重,是忆那大臣守京师、护大同卫的功绩;最后写“若使当年无直谏,哪得今日见霜红”
,“霜红”
二字沾了些融雪,墨痕晕开,像寒梅绽放的模样。
题完诗,他后退半步,望着壁上的字句,忽然想起秦飞递来的密报:“那大臣仍在京师守安定门,左臂箭伤未愈,却每日登城巡视,将士们见了,都愿死战。”
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暖流——忠良未老,风骨仍在,大吴的江山,便如这寒梅,虽经霜雪,却终会绽放。
寒风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