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4章 毁容(2 / 5)
不灭,火就烧不尽思想。”
台下掌声雷动。史官提笔疾书:“帝五年,春,女童持焚书质问,帝纳之,天下为之动容。”
与此同时,西域敦煌的囚牢之中,那位曾写下“佛祖为何离宫求道”的老僧已年逾八旬,须眉尽白。朝廷虽废禁问令,但地方积弊难除,仍有官员借“整顿风俗”之名打压异声。老僧再度被捕,罪名竟是“以禅机蛊惑人心”,关押于地窖之中,不见天日。
然而,狱卒发现一件怪事:每日清晨,牢门外总会多出一张纸条,上面用工整小楷写着一个问题,诸如:“你愿意为一句真话付出多少代价?”或“如果你的儿子问我同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回答?”起初以为是同囚所为,查遍全狱却无踪迹。后来才知,是一位年轻狱吏的母亲,听说儿子看守“问者”,便每日步行十里送来纸条,请他转交。
老僧读完每一条,便默默记下,夜晚以指甲刻于石壁。三年过去,整面墙布满密密麻麻的问题,竟成一部《幽室百问》。某夜雷雨大作,一道闪电劈中监牢屋顶,火光映照石壁,远观如星河倒悬。守卫惊呼“妖异”,欲凿毁墙壁,却被一群百姓拦下??他们早已听闻此墙之事,连夜赶来守护。
“这是比经书更珍贵的东西。”一人跪地叩首,“因为它不是教人顺从,而是教人思考。”
数日后,此事传至京城,皇帝亲下诏书:“凡囚中有著述者,无论内容,一律移交国子监存档。若有毁损,以欺君论处。”老僧获释那日,扶杖立于sunlight下,泪流满面。他不做讲法,不谈佛法,只对围观众人说了一句:“我不是智者,只是一个不肯停止发问的老人。请你们,继续替我问下去。”
就在这一年秋天,北方边境再起风云。北狄旧部虽早已分裂,但有一支新兴部落崛起,首领名为“铁翎”,年仅二十,却雄心万丈。他率三万骑兵南下,却不攻城掠地,反而在雁门关外扎营百日,每日派人递信,内容皆为问题:
>“你们说我们是蛮夷,可谁定义了文明?”
>“你们有书院,我们有口传史诗;你们写竹简,我们刻骨文。凭什么说我们的声音不值一听?”
>“若战争能带来和平,那为何千年战乱,从未真正止息?”
守将困惑不已,上报朝廷。兵部主战派力主出击:“此乃诡计,拖延时间,图谋深入!”
可内阁大学士徐怀安??正是当年那位因梦见“孩子质问皇帝”而觉醒的年轻官员??却力排众议:“这不是进攻,是对话。他们不要粮草,不要金银,只要一个回应。如果我们拒绝,才是真正的失败。”
皇帝沉吟再三,最终下令:“派一名问使,不带刀剑,只携《共问录》副本,赴敌营答三问。”
使者便是当年随盲童入京的少女,如今已是“问议司”首席学官。她独骑出关,风沙扑面,直入敌帐。铁翎端坐皮榻,目光如鹰。
“你敢回答吗?”他问。
“我来,就是为了回答。”她说。
&nb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