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跨州绿线(2 / 4)

加入书签

保又便宜!”

卓玛挂了电话,蹦着跑到萧凡和叶之澜面前:“萧哥,叶姐,他们说好用!”

看着卓玛兴奋的样子,叶之澜忍不住笑了:“你现在都快成‘包装袋专家’了。”

就在卓玛忙着完善手册的时候,萧凡和叶之澜正为“耐虫害藻株在非洲的高温问题”

愁。

小叶在实验室里模拟非洲4oc的高温环境,现之前培育的耐虫害藻株,叶片会出现明显的灼伤斑点,多糖含量从83降到了78。

“肯定是之前加的除虫菊素基因,影响了藻株的热休克蛋白合成。”

小叶指着显微镜下的藻株细胞,“你看,高温下细胞里的叶绿体都有点变形了。”

萧凡翻出之前穆萨寄来的非洲植物样本,忽然停在一张猴面包树的照片上:“穆萨说过,他们村里的老人常用猴面包树叶子遮阳,还说汁液能让植物耐旱。

要不咱们试试从猴面包树里提取成分,改良藻株?”

叶之澜立刻联系穆萨,让他寄些猴面包树的叶片和汁液过来。

半个月后,样本寄到了。

小叶连夜提取叶片里的类黄酮,现这种物质能吸收紫外线,减少高温对藻株的灼伤;汁液里的多糖复合物,则能增强藻株细胞的保水性。

萧凡调整培养基配方,在里面加入稀释后的猴面包树汁液,小叶则把类黄酮配成o3的溶液,用喷雾器喷在藻株叶片上。

三天后,高温环境里的藻株有了变化——灼伤斑点明显减少,叶绿体也恢复了正常形态。

小叶测了多糖含量,惊喜地说:“81!

比之前高了o3,再调整下汁液浓度,应该能回到83。”

卓玛在旁边看着,忽然说:“萧哥,叶姐,咱们要不要让阿米他们在培养池边种猴面包树?这样他们就能自己取材,不用总等咱们寄样本了。”

这个提议提醒了萧凡,他立刻让卓玛联系阿米,教她怎么分辨成熟的猴面包树叶片(颜色深绿、叶脉清晰的叶片类黄酮含量最高),怎么提取汁液(把叶片捣碎,用纱布过滤就能得到汁液)。

阿米学得很快,还拍了段提取汁液的视频过来:她和村里的女孩们围在石臼旁,把猴面包树叶片捣成泥,过滤后的汁液装在陶罐里,像翡翠一样透亮。

可没过多久,阿米又来消息:村里的猴面包树大多长得高,年轻人爬树摘叶子很危险,老人也不让他们爬。

卓玛皱着眉说:“这可怎么办?总不能让他们为了摘叶子冒险吧。”

叶之澜想了想,说:“咱们可以教他们‘修剪枝条’——把低矮的枝条剪下来,既能摘叶子,又能让树长得更壮,就像修剪果树一样。”

萧凡找了本“果树修剪指南”

,挑出简单的修剪方法,让卓玛翻译成斯瓦希里语,还画了示意图:哪些枝条该剪(交叉的、生病的枝条),剪的时候要留多长(离树干1o厘米左右)。

阿米按照方法试了,剪下来的枝条上有很多叶子,足够提取类黄酮,而且树的新枝长得更快了。

穆萨在视频里笑着说:“萧,你们不仅帮我们解决了藻株的问题,还教会我们种树,太感谢了!”

随着藻株项目在非洲和国内牧区的推广,卓玛的短视频账号也越来越火,粉丝过了五万,很多都是来自不同地区的牧民。

有天晚上,卓玛收到一条私信,是个来自青海牧区的女孩,说她想学习藻株培育技术,可家里不让她出门,只能在家跟着线上课学。

卓玛看着私信,心里酸酸的,她拿着手机去找叶之澜:“叶姐,这个青海的姐姐想学习,可家里不让她来,咱们能不能多开点线上实操课,教她怎么在家里做简单的实验?”

叶之澜看着私信,点了点头:“咱们可以开‘家庭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