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跨州绿线(1 / 4)

加入书签

藻株纪事:跨洲绿线与掌心温度

卓玛把刚打印好的《多语言包装袋制作手册》摊在实验室的长桌上,指尖反复摩挲着“高粱秆粉配比1o”

的标注,忽然抬头看向正在调试显微镜的萧凡:“萧哥,非洲的阿米说,她们村的陶锅大小不一样,小陶锅加热石板总达不到1o5c,怎么办呀?”

萧凡停下手里的动作,凑过来看手册上卓玛画的陶锅示意图——小陶锅的直径只有2o厘米,比她之前标注的“标准陶锅”

小了一圈。

叶之澜刚好端着两杯水过来,闻言把杯子放在桌上:“咱们得找个不用靠陶锅大小的办法。

你想想,阿米她们煮东西的时候,小陶锅煮不开大锅里的量,会怎么解决?”

卓玛托着下巴想了半天,忽然眼睛亮了:“阿妈煮酥油茶的时候,小壶煮不开,就会在壶外面裹层厚羊毛,保温!

要不让阿米在小陶锅外面裹羊毛,这样温度就能升上去了?”

小叶从培养箱里拿出刚测完多糖的藻株样本,笑着补充:“还可以在石板下面垫块铁片,铁片导热快,小陶锅的热量能更快传到石板上。”

四人立刻分工:萧凡负责查“羊毛保温+铁片导热”

的理论依据,确认羊毛的厚度和铁片的材质不会影响温度稳定性;叶之澜则让卓玛联系阿米,让她拍小陶锅和当地羊毛、铁片的照片,确认尺寸和材质是否合适;小叶则在实验室里找了个小号烧杯(模拟小陶锅),裹上不同厚度的羊毛做实验,最终确定“3厘米厚的羊毛”

保温效果最好,2o分钟就能让烧杯里的石板温度达到1o5c。

卓玛把这些方法整理成“小陶锅加热指南”

,加进手册的附录里,还特意画了张“羊毛裹陶锅”

的示意图,旁边用斯瓦希里语标注“羊毛要选没剪过的粗羊毛,保温更久”

过去的第二天,阿米就来视频:她用裹着羊毛的小陶锅加热石板,温度计显示1o5c时,压出来的包装袋和大陶锅做的一样结实,她举着袋子对着镜头喊:“卓玛姐姐,这个方法太好用了!

村里的小陶锅都能用上了!”

可没等卓玛高兴多久,新的麻烦又出现了。

县农业局的王科长打来电话,说有个新疆牧区的合作社反映,他们按手册里的方法做包装袋,用的是当地的“棉秆粉”

,可压出来的袋子总容易受潮,装饲料放几天就变软了。

卓玛急得直跺脚:“怎么会这样?咱们用青稞秆和高粱秆做的都不会受潮啊!”

叶之澜拿过卓玛手里的棉秆粉样本,捻了点在手里搓了搓:“棉秆的纤维里含水分比青稞秆多,所以容易吸潮。

咱们可以在基材里加‘藻株多糖溶液’,多糖能在袋子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挡住潮气。”

萧凡立刻计算比例:“按1o棉秆粉+6藻株多糖的比例试试,多糖比之前多1,应该能增强防潮性。”

卓玛主动要求负责测试,她按比例调配好基材,压出十个包装袋,一半放在实验室的潮湿箱里(模拟新疆牧区的雨季环境),一半放在干燥处。

三天后打开潮湿箱,加了多糖的包装袋果然没变软,用手摸起来还是挺括的,而没加多糖的已经开始皱。

卓玛赶紧把“棉秆粉加多糖防潮”

的方法补充到手册里,还拍了对比照片,标注“潮湿环境下建议加6藻株多糖”

新疆的合作社收到补充指南后,很快传来反馈:加了多糖的包装袋再也没受潮,他们还特意装了袋饲料放在室外,淋了场雨也没漏。

合作社的负责人在电话里说:“卓玛小姑娘,你这个手册太实用了,比我们买的工业包装袋还好用,又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