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跨州绿线(3 / 4)

加入书签

藻株培育小课堂’,用家里常见的东西当实验工具——比如用玻璃杯代替培养皿,用台灯代替培养箱的光源,这样就算不出门,也能学。”

萧凡立刻整理课程内容,把“细胞融合”

这种复杂的步骤,改成“藻株简易筛选方法”

,教大家怎么用放大镜分辨健康的藻株;小叶则教大家用“家用血糖仪”

(很多牧民家里都有)粗略检测多糖含量——虽然不如专业仪器准确,但能大概判断藻株的品质。

卓玛主动担任“家庭版小课堂”

的老师,每天晚上直播半小时,教大家做实验。

青海的女孩每次都准时观看,还在评论区提问,卓玛都会耐心解答。

有天直播结束后,女孩来私信,说她按卓玛教的方法,成功筛选出健康的藻株,家里人也开始支持她学习了。

卓玛把私信给萧凡和叶之澜看,眼里闪着光:“叶姐,你看,咱们真的能帮到很多人。”

就在这时,萧凡收到了非洲农业组织的邀请,邀请他们去穆萨村做为期一周的现场培训,还希望卓玛能一起去,教当地村民做包装袋。

卓玛又激动又紧张:“我从来没出过国,万一教不好怎么办?”

叶之澜拍了拍她的肩膀:“你都教了这么多人了,肯定没问题。

而且我们会陪在你身边,有问题一起解决。”

出前,卓玛特意跟着扎西阿妈学做藏式糌粑,还准备了很多包装袋样本,打算送给非洲的村民。

小叶则帮她整理了“非洲包装袋制作注意事项”

,比如当地的高粱秆硬度比国内的高,需要提前泡软;橄榄油比国内的菜籽油更适合涂在手上防粘。

萧凡则帮她把培训内容做成ppt,加了很多图片和视频,方便村民理解。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他们终于到达了穆萨村。

车子驶进村庄时,卓玛看到路边的培养池里,杂交藻株长得郁郁葱葱,旁边种着几棵矮矮的猴面包树,心里一下子踏实了。

穆萨和阿米带着村民在村口迎接,手里拿着用高粱秆包装袋装的野果,递给卓玛:“卓玛姐姐,这是我们用你教的方法做的袋子,装野果特别好!”

现场培训的第一天,卓玛教村民做包装袋。

她先演示怎么泡软高粱秆,怎么和多糖溶液拌匀,然后拿起当地的陶锅,加热石板。

有个叫娜吉的妇女,第一次压制的时候,石板温度太高,把基材烤焦了,急得快哭了。

卓玛赶紧走过去,握着她的手,教她怎么用温度计监测温度:“娜吉姐姐,你看,温度计显示1o5c的时候就关火,再等两分钟再压,就不会焦了。”

娜吉按照卓玛的方法试了一次,果然成功了,压出来的包装袋平整又结实。

她高兴地抱着卓玛,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谢谢你,卓玛!

我以后可以做袋子卖钱,给孩子买书本了。”

卓玛看着娜吉的笑容,忽然觉得,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

培训的最后一天,穆萨村举办了一场“藻株丰收节”

村民们把培养池里的藻株捞出来,一部分做成饲料添加剂,装在卓玛教他们做的包装袋里;一部分送给村里的学校,让孩子们观察藻株的生长。

阿米带着卓玛去看玉米地,玉米穗饱满金黄,比去年大了一圈。

“卓玛姐姐,这都是藻株饲料的功劳,玉米长得特别好,下个月就能收了。”

阿米笑着说,还掰了个玉米递给卓玛,“你尝尝,特别甜。”

萧凡和叶之澜站在玉米地边,看着卓玛和阿米开心地聊天,心里满是欣慰。

叶之澜轻声说:“咱们当初只是想帮穆萨解决藻株问题,没想到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