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许靖央:我是宝惠的靠山(4 / 6)
全文不足百字,却如惊雷炸响神州。
阿七捧着血书连夜赶回京城,在太庙门前长跪不起,请求为亡者正名。
百官震骇,徐氏家族连夜焚毁大量旧档,试图毁灭证据。但他们忘了,有些东西烧不掉??比如记忆,比如火种。
陈九此时也回到了京城。他没有走正门,而是潜入禁军档案库,凭借多年边关经验,找到了一份尘封已久的“清剿名单”。上面赫然记载着当年被定为“思想危险分子”的一千二百人姓名,其中包括林晚舟、盲眼老兵、女医官,乃至如今的沈昭明本人。
更可怕的是,名单末尾标注一行小字:
>“备用计划:若思辨之风难控,可启动‘归心工程’第二阶段??全民意识重塑,周期五年,代价可控。”
阿七拿到这份名单时,手指颤抖。
“他们从未停止。”她喃喃道,“十年来,他们一直在等机会,等一个能让所有人重新闭嘴的机会。”
沈昭明看着名单,良久未语。然后他提起朱笔,在首页写下八个大字:
**“此仇不报,国将不国。”**
三日后,皇帝驾崩。
临终前,他握住沈昭明的手,低语:“别让他们……把钟声……再次捂住。”
新帝登基,改元“启明”。
第一道圣旨,便是彻查“静语寺案”,并追赠林晚舟为“大贞昭义夫人”,赐谥号“醒”,建祠祭祀。全国范围内废除“静心营”筹建令,查封所有相关机构,涉案官员一律下狱待审。
阿七被任命为首任“思辨总察”,统领全国问心司,职权凌驾六部之上。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问心录》列为科举必考科目,取代原先的《礼训大全》。
陈九则受封“辩武校尉”,掌管新设的“思辨军营”,专收那些因坚持良知而被驱逐的士兵。营地门口立碑,上书陈九亲撰:
>“此处不教服从,只教思考。
>不求忠诚于一人,但求忠于人心。”
变革如春潮席卷大地。
中原废除“孝廉察举”中愚忠条款,改为“公评荐仕制”,由百姓投票推荐德才兼备者参政;江南试行“言论免责区”,学者可在特定场所自由批评政策而不受追究;就连一向保守的西北藩王,也在压力下开放边境学堂,引入思辨课程。
然而,黑暗并未彻底退去。
某夜,阿七收到一封匿名信,仅有一句话:
>“你以为赢了?我们只是换了个名字活着。”
翌日清晨,归心岭的铜铃被人砸碎,碑林多处遭涂鸦,写着“乱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