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许靖央:我是宝惠的靠山(3 / 6)
。
抵达归心岭那日,正值清明。
山风凛冽,百余名曾参与当年焚寺事件的幸存者齐聚于此。他们中有断臂的老僧、失语的村妇、双目失明的塾师。阿七站在石碑前,朗声道:“十年前,你们没能活着走出这里。今天,我要替你们走进去??走进那些不愿面对的真相。”
她宣布:即日起,归心岭将改建为“思辨陵园”,每一座无名坟冢旁,都将立一块空白石板,供后来人书写问题。每年清明,全国学子须至此诵读《问心录》第一章,并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消息传开,朝中哗然。
徐氏余党终于坐不住了。他们在暗中策动一场政变??不是武力夺权,而是舆论围剿。
先是数位“德高望重”的老儒联名发表《正音论》,痛斥阿七“蛊惑军心、离间君臣”,称其行为“形同乱党复辟”;继而多家邸报刊登匿名文章,描绘一幅恐怖图景:“若人人皆可质疑命令,则国家必将四分五裂”;更有甚者,伪造一封“北境将领密信”,声称“已有三万将士誓死效忠传统,绝不容问心贼乱政”。
一时间,民心浮动,连部分原本支持改革的官员也开始退缩。
沈昭明面临巨大压力。皇帝病重,已无法理政,监国之位尚未正式册封,此刻若强行推进,恐遭反噬。
但他没有退。
他在朝会上当众烧毁那封伪造密信,冷笑道:“真将军从不写密信,因为他们光明磊落。只有阴谋家,才喜欢躲在暗处传纸条。”
他又下令:今后所有奏章,必须注明作者姓名与官职,严禁匿名攻讦。若有违者,一经查实,削籍为民,永不录用。
此举如雷霆劈开阴霾,舆论顿时转向。
民众开始自发组织“辨真会”,专门核查各类传言。一位老秀才甚至发明了“语镜术”??通过比对笔迹、用词习惯与发布渠道,判断文字背后是否另有黑手。短短半月,揭穿二十余起造谣案件,其中竟牵涉两位尚书府邸。
人心渐明,浊雾散尽。
就在此时,阿七在归心岭挖出了第一具遗骸。
那是一名年轻女子,怀抱一本烧焦的《孟子》,胸口插着半截断剑。经查验,正是十年前失踪的监察御史林晚舟的贴身侍女小蝉。她在最后时刻写下血书,藏于书中夹层:
>“主上非自焚,乃被推入火海。
>徐景和亲下令:‘不留活口,不许追问。’
>我逃出,藏身井底七日,终无力再走。
>若有人寻至此,请告诉天下:
>静语寺三百七十二人,皆死于谋杀。
>而我们,只是因为他们说了‘不’。”
↑返回顶部↑